第2章 認你當兒子你還得謝我(1 / 2)

科技之神 浙東匹夫 5630 字 10個月前

() 俗人教授扼腕歎息之餘,隨即就覺得自己有夠傻他們連離子加速器質譜儀都沒發明出來,提前想明白這一點也沒屁用啊。

這些東西,都是環環相扣,一脈相承的。沒有前置條件,想明白了後麵的也沒用。

他之所以沒想到,隻是因為想明白了也無用武之地,所以壓根沒往這個方向費過腦力。

“後生可畏,真是後生可畏。中國人了不起啊,沒想到,以咱東大的高能物理基礎,在做同位素分離領域,居然還是你們技高一籌。”俗人教授心服口服地感慨。

山下武久教授在旁邊察言觀色地聽了一會兒,小心地確認:“那就是說,這個實驗數據,應該是有效的了?可以作為‘漢倭國王印’的年代鑒定正式結論了?”

“沒有問題。”俗人很有把握地說。

俗人都認可了顧玩的儀器和實驗方法、結論推導,其他人自然再無質疑。

當天剩下的時候,在多國專家的共同見證下,雙方用同樣的技術手段,也測定了一下中方帶來借展的“滇王之印”和“廣陵王璽”的年代。

顧玩的ams非常完美地完成了任務。

最終測定的結果,顯示“滇王之印”上殘留的印泥含碳汙漬,也確實產生於漢武帝劉徹年代誰讓劉徹做了54年皇帝呢,那麼長的時間,已經覆蓋了ams的誤差年限了。

倒是鑒定“廣陵王璽”的時候,顯示的數據比較奇怪。按照《後漢書.明帝紀》,“廣陵王璽”應該是在明帝永平元年鑄印的,那就是58年。

“怎麼顯示這上麵的印泥殘跡年代至少是100年以後的了?按照誤差,可能都快東漢後期、衝質桓靈年間了。”

這個小意外,讓中方的不少專家都有些尷尬。

最後還是跟顧玩一起來的中央科大考古係的寧主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這並不奇怪,因為印泥的年份,不一定要等同於印章鑄造的年份。如果是常年使用中的印璽,表麵殘跡汙漬比印璽本身年代晚一些,在考古時是很常見的。

滇王之印和漢倭國王印,都是授予朝貢體係內的外藩國王的,他們拿到漢帝賞賜的印信後,回國不一定會使用,所以印泥年份跟印章鑄造年份相近很正常。

但廣陵王是東漢宗室藩王體係內的,初代廣陵王劉荊,為光武帝劉秀第九子、漢明帝劉莊同母弟。據《後漢書》,雖劉荊本人因多次謀反,被明帝懲戒,但僅僅是削其嗣爵為‘廣陵侯’,然其後人劉元壽、劉商、劉條三代依然‘服王璽綬’。

可見廣陵王一脈,直到東漢後期,都還是一直處在活躍狀態,他們完全有可能持續使用這枚印璽。所以,c14同位素豐度鑒定結論顯示的年代是東漢後期,才是正常的。”

顧玩也鬆了口氣,他還怕自己的機器,剛用了第三次,就出現掉鏈子的情況呢。

幸好寧主任博古通今,《後漢書》倒背如流,引經據典,直接幫顧玩把他解釋不了的點給圓了。

看來,能做到中央科大的考古係主任,水平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三件東西的年代鑒定,都已經做得滴水不漏,扶桑主辦方的人商量了一下,就決定五天後,趁著亞太博覽會開幕的次日,在博多博物館舉辦一場公開的學術發布會,向各國的考古/曆史學界學者展示一下最新的研究成果,並且接受國際同行的質證。

“顧桑,這次多虧了你,請容許我代表扶桑考古學界向您表示感謝。”京大的山下武久教授在散場的時候,誠懇地向顧玩道謝,還深深地鞠了一躬。

顧玩也就握手回禮,內心卻不由覺得對方有些做作:老子證明了你們扶桑人真是漢朝的時候就來朝貢討封賞了,怎麼在扶桑人看來還覺得是很有麵子、臉上貼金的事情?

果然是東夷小國,隻崇拜強者,嗬嗬。

“除此之外,我們扶桑考古學界,也希望聯合數校湊資,采購一台ams質譜儀,不知道顧桑能不能幫我們代為聯絡呢?”

麻依依照例把這話給翻譯了,顧玩一聽就樂了。

這山下武久,估計還不知道ams的生產承包商、海外專利權,都在顧玩手上呢。

也難怪,在那些外國學者眼裡,搞學問研究的就是搞學問研究的,尤其是這種冷門的學術用儀器,一般科學家不會親自兼生產經營。

再加上顧玩太年輕,這點實在太有迷惑性了,誰能想到他全產業鏈一條龍服務。

顧玩便斟酌了一下語氣:“翻給他聽,我國科技部一共訂了兩套,每套的造價可都高達500萬美元……”

麻依依一字不差地翻譯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