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讀博不要留學簽證(1 / 2)

科技之神 浙東匹夫 6082 字 3個月前

() 麻依依的整個大二生活,就這樣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大二上學期,拿出數科院計算機專業的畢業課題,也就是“分布式編譯架構”。

大二下學期,拿下她雙修的二專業、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專業的畢業課題,“人腦學習最高效率訓練集比例”。

空下來的時間,把差的那些學分修修滿,麻依依就基本上沒空閒時間了。

具體有多忙呢,通俗地說就是連啪怕啪的工夫都擠不出來。

幸好顧玩也很忙。

他可不是那種把老婆塞到忙爆炸,自己卻清閒的渣男。

學習使他快樂,科研讓他開心。

對他而言,寫論文,研發東西,就跟學渣打遊戲一樣,是一種愉悅的放鬆。

一天不學習,就會跟大力哥一樣渾身難受。

科學研究都是環環相扣的,沒有前置環節就不會有後續實踐。就好像打遊戲點科技樹不能跳著點。

對於顧玩而言,他給老婆分配的任務,肯定也是緊扣著他自己的主線節奏的。

所以,大二上學期的時候,他自己的主要科研任務,是把一些關於卷積神經網絡架構的主要論文,先寫出來,以及一些對算法學習效率的探討性預見。

到了下學期,因為麻依依那邊上學期已經把“分布式編譯架構”發表出來了,也在實驗室裡搭建過了。顧玩就可以直接調用,把分布式編譯架構進一步推進到“局域網的雲算力”,然後靠堆算力,去吧很多之前沒法做的卷積神經網絡學習實驗,給切實落地。

(早期的分布式算力架構技術,跟後來的“雲技術”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區彆就在於早期分布式算力,主要是在局域網裡共享算力。

而真正能算“雲”的,必須是廣域互聯網上的共享。曆史上,分布式編譯大概07年出現,雲要到09年左右才完善基本架構,有兩年的時間差。)

有了趁手的工具之後,地球上傑夫辛頓花了兩年半時間才走完的路,顧玩就有把握一年內搞定。

確保在去大洋國留學之前,就把這個核心成果發表出來。

就算暫時還不被產業界重視,沒人注意到其商業應用價值,好歹也可以起到“立帖為證”的效果。將來人工智能真的紅了,大家回望曆史,也好說“這玩意兒的核心思想,是顧玩在中國的時候就已經搞出來了,不是美國佬的功勞”。

同理,麻依依也是做好了思想準備,打算這一係列論文剛發出來的時候,被人當成嘩眾取寵的瘋子或者沽名釣譽之輩,先噴兩年。

將來曆史為他們正名之後,再翻出立帖為證打臉好了。

……

這一切,幾乎是可以預見的,所以大二下學期過半、麻依依按照顧玩設計的節奏,把那些“認知神經科學”的論文發出來後,果然被大多數注意到這篇文章的業內人士,噴成了嘩眾取寵。

麻依依那篇文章,好歹還是發在了外國的權威期刊上,那本期刊名叫《認知神經科學》,雖然領域細分很小眾,但是在研究腦科學與思維認知的關係方麵,還是很權威的,每年平均的sci影響因子也有3到5個點。

不過,這並不妨礙不太看得懂的業內人士,指手畫腳。隻能怪這個時代學科細分太細了,人人都隻能術業有專攻。

跟你稍微跨圈一點點的領域,那些學閥前輩就容易產生一種“這個東西跟我是同一專業的,所以我應該看得懂,如果我覺得匪夷所思,肯定是寫的人嘩眾取寵了”的錯覺。

“嗬嗬,殘忍!居然拿嬰兒的圖像識彆鍛煉做實驗!這根人體實驗有什麼區彆!”

“就算摸清了人類識彆力領域的效率規律,就敢說這個‘最高效比例’數據可以用於什麼‘卷積神經網絡’的機器學習?扯淡吧!從來沒聽說過世上有什麼機器的學習能夠類比人腦的學習法則。”

“嘩眾取寵!以我對目前全世界腦科學前沿的了解,根本沒有任何人敢說自己了解了人類大腦在認知識彆新事物時,詳細原理是如何運作的!充其量隻是停留在‘識彆活躍腦區’、‘識彆認知反應時的腦電波強度、形態’這樣的初級狀態!這種半吊子認知,就敢寫這樣的文章了?”

文章出來後幾天,麻依依就一度被噴得情緒低落,懷疑人生。

關鍵時刻,還是老公安慰她:“沒事兒,做科學研究,就要有被人懷疑一兩年,甚至更久,才被最終證明的強大心臟。愛因斯坦說的引力波,都說了80多年了,不是至今人類還沒觀測到麼,不是還有人在噴引力波不存在麼。你有我幫你,支持你,等兩三年就能打臉,已經很快了。”

麻依依無奈自嘲:“可我不是愛因斯坦啊,我也沒想**因斯坦,那是你的定位好吧。再說愛因斯坦剛出道的時候,研究的課題寫的論文也都很低調的,那些驚世預言,得是他功成名就之後,才能隨便預言的。有了曆史記錄作保,一個人的預言才會被重視,我覺得我還是缺少一點足夠穩妥的成績做鋪墊。”

顧玩:“不少了,‘分布式編譯架構’,不就是一個很穩妥的前置刷臉成果麼?我剛出道的時候,比你還慘呢。”

麻依依歪著腦袋想了想,情緒也好了一些:“這麼一說倒也是,我好像已經算身在福中不知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