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由公轉私(1 / 2)

《天龍:惡有善報》全本免費閱讀

俗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楊巨常近日不免有些焦頭爛額,主要是之前吐蕃的突然變局,打亂了他原本的計劃順序,不得不對姥母進行扶貧援助,占據了大量包括人才物力在內的資源。

本來太學改革時間就短,裡麵的學子除了少部分天賦異稟的,大多數都還是跟著博士導師後麵半學習半實踐摸索,打打下手可以,做不到獨挑大梁。

所以很多崗位都緊缺人手。

而現在更大的問題在於,人才斷層的問題。

太學本質上是高校,現在進入的學子,都是大理國的貴族子弟,個個從小讀書已經有了很深厚的文化根基,相當於讀過中小學了。

但貴族學子畢竟數量少,而且很大一部分忠誠性也不可靠,從太學有資格入逍遙派成為自己人的就更少了。

楊巨常的初衷,是從上至下進行改革,先通過太學改製把人才選拔的話語權捏在自己手裡,然後推廣中小學,從民間培養選拔人才,逐步打破大理國貴族、寺廟的**一言堂。

他知道這個進程會很長很艱難,最起碼要三五年之後才有成效,但沒想到會這麼艱難。

在大理城內初辦的小學,因為資金問題,隻能先試點少量招收學生,免費讀書。

本以為生源會人滿為患,書位供不應求,故而屏蔽了貴族方的生源,隻麵向民間,但現實卻給了相國大人狠狠一記比鬥。

首批兩百多個讀書位,隻招到了不到五十個學生,其中八個還是當初楊世彪介紹的宋國孤兒。

還有十多個來了幾天,把學校發的課本文具拿到手後就鬨失蹤了。

派人一查,原來是拿出去賣錢了。

楊相國惱怒之下,將這十幾個學生的父母全部掛上了無賴榜批評。

最後一研究得知,民間不願意讀書的原因歸咎起來不過幾個點。

第一,讀書雖然免費,但是要占據勞動力,普通百姓與其讓孩子來讀書,不如讓留在家裡幫忙乾活更有性價比。

第二,讀書無用論,南詔一地貴族把持上升途徑,沒有科舉製度,普通百姓從未想過讀書能致富,能當官,都覺得識字沒什麼用,哪怕是告訴他們,隻要學業優等,保送太學也沒用。

第三,路途遙遠,人販橫行。普通百姓勞於生計,自然是沒時間整天接送孩子上下學了。

而對蠻部子弟的招學,也麵臨著這樣的困難,蠻部都認為楊相國此舉是借讀書之由,**質子,所以都不願意將孩子送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