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真來了。`樂`文``.”薑姬得到了魏國公主已經進了魯國的消息。
邊境有薑武的駐軍, 他們把消息送了回來。
關於這個駐軍,也是最近才開始的。薑武手中的軍隊並不能支撐把整個魯國圍起來, 哪怕是與他國相臨的重鎮都駐上五萬以上的兵馬都不可能,因為他大半的兵馬都駐在樂城和鳳城,下麵的漣水大關也有重兵, 這幾處進攻樂城的咽喉要道才是重中之重。
目前這個各城駐軍更像是對幾處距離樂城太遠的邊城的威脅和警告。所以,這個隊伍是遊-擊-隊。
意思就是,有八到十萬兵一直在各城之間遊走, 三個月為一期, 駐紮在一地有三個月, 然後帶上收齊的糧草等物,去下一個城。以此類推,
遊走魯國全境。
目前叫薑姬比較擔心的有兩個地方, 一個是鄭國, 擔心他們狗急跳牆, 雖然可能性很小, 但也不能保證鄭國有沒有這樣的人。
另一個就是魏國了。
燕國已經成了一盤散砂, 日後如果一切順利, 鄭國也會變成燕國這樣。王威不存, 底下群盜並起,各自為政。
這樣, 他們會把大半的精力都花在國內,不會有精力來找外界的麻煩。
對魯國來說,是最好的情況了。
魏國……
她曾經給魏國挖了個坑, 但魏王似乎頗有能為,他硬是把這股風氣給刹住了。
靠的就是殺。
她送到魏國的商人腐蝕了十幾座城的底層官吏,這些小官吏再腐蝕了上官,然後這股風氣慢慢漫延到了各城的上層中。
似乎一切都很順利?
不,因為最後肯損公肥私的都是邊緣人。
首先,各城太守以及他的嫡係是絕不會這麼做的。這等於是在挖他自己的牆角啊。
其次,在這個世界,殺人其實是不需要理由的。站在越高的位置上,殺起人來越輕鬆。
最後,她似乎……不經意間還幫了魏王一個小忙。
總之,魏王借著這股“東風”,把所有涉事的城中太守都給宣到王都來,然後魏王親手殺了一批人,甚至包括王太後的娘家人,魏王的舅舅、外甥,還有魏王自己的親信。
外人一看,魏王連自己的親舅舅親外甥,還有親信都殺了,那肯定不會手軟啊。
於是這些城也都開始自查,不管忠奸,反正砍了不少頭。
砍完後,有幾個城的太守自慚愧於職守,自請下台了。
魏王挽留一番後,庸者下,能者上,各城氣氛煥然一新。
——她此時才發覺,魏王把壞事變成了好事。
他不但借此在此事中宣揚王威,還搞掉了幾個人,再換上自己的人!
她開始覺得魏國難搞了。
這世上英主難尋,但凡有一個,都叫人恨得牙根癢癢。
薑武還記得魏王的上一封信,道:“他們什麼時候說要來的?”
中間是不是少了一封信?
薑姬搖頭:“他們沒回信,直接就來了。”好嘛,她這邊將了人家一下,那邊直接把球又打回來了。
龔香問:“公主,要不要叫人去迎一迎這個公主?”
“應該。”她點頭道。
不能叫魏人在魯國境內亂走亂撞,既然說是來送公主的,那一人一馬都要登記清楚,半分不能錯。
隨行護衛直接送回去,進了魯國,自然由魯國的士兵護送。
薑武就發軍令下去。
傳令兵一行二十人,身背令旗出發了,他們到了鳳城,就變成了兩百人,出鳳城後,分成十班發令。
這是薑姬和薑武一起商量出來的新的傳令辦法。
在這個傳令隻能靠人的時代裡,一道命令跨出去後,傳到目的地,花的時間可能會超出想像就算了,最要緊的是命令不知何時就會傳失。
以王令來說,在樂城城內,不重要的就是薑旦身邊的侍人傳令,有一點重要的,段青絲他們這些親信上,更重要的,就該請殿上公卿親自去了。
但這隻是為了以示鄭重。
薑武的軍令一般都是跟著軍隊一起走,以前還真沒傳丟過。通常都是他在一地,另一支軍隊在另一地,他有命令要送過去,是調走前軍,或加派兵馬,所以就直接叫第二隊帶過去就行了。
跟她傳信時也是派一支軍隊回來,一邊傳信,一邊換防。
可能因為人數夠多,倒是從來沒有傳丟過。
現在,她把薑武給按在了樂城,不讓他出去了,那他所有的軍令都必須保證準確無誤的送到對方的手中。
而以前傳令兵額定是兩人,一人傳令,一人保險。
他覺得人數太少,薑姬也覺得人數太少。不說軍令會不會丟,就兩個人,被人圍殺了怎麼辦?二十個人也不保險啊。
最後隻能用笨辦法,分批出發,距離越遠,人數越多。
像這次要送到魯國的另一頭去,所以額定是兩百人,每二十人算一組,單人雙馬,一路換馬不換人。
每一組人都必須把軍令送到目的地,接令的將軍可以在收到軍令後就立刻出發,但必須收齊十道軍令。少一組人,就必須追索偵查。
雖然這方法太笨了,沒有一點可以取巧或省力的地方,但安全性加強了就行了,在沒有更簡便的辦法之前,安全性第一。
現在整個樂城都在為她瘋狂。
不是誇張,而是實指。
首先是湧現了許許多多寫詩賦吹捧她的人,完全不需要龔香再去引導,這些人已經冒出來了。但所謂的“詩賦”,有近九成都是語句不通,詞不達意,離題萬裡。剩下的一成是能勉強把詞句寫通順,能夠誦讀出來。
如果不是這次全民寫詩賦的活動,她還不知道有的人自己寫的詩自己都不會讀的!
竟然還是世家子弟。
他們寫詩賦喜歡翻書用典,特彆是古籍古卷,一般世家,誰家沒有個幾百卷藏書藏卷呢?藏了,不意味著子孫後代都讀過,也不意味著他們能認出上麵所有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