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珣的本意, 其實隻是想跟越國公說,自己想到邊關去看看。
就像朝中百官覺得那些前來投狀的人“紙上談兵”一樣墨珣與越國公兩人坐在遠離戰場千裡之外的懷陽越國公府, 又何嘗不是在“紙上談兵”
而且, 儘管阿豨現在年紀還小, 但這場戰爭如果不儘快解決,影響的將會是大周的幾代人。
其實墨珣一開始根本就沒有想過憑一己之力能夠改變一個王朝的命運。
甚至於,如果可以,墨珣很是不願意與皇室、王族打交道的。
但自打墨珣成家立業、阿豨出生了之後,墨珣的想法就從本質上發生了改變。
先前,墨珣在玄九宗,跟隨同門師兄弟下山幫助凡人, 卻也不過是因為宗門有要求, 而墨珣也能從中獲利,這才辦起了這樁互利互惠的“買賣”。當然, 就算宗門不給獎勵,隻要有要求, 墨珣也會儘力去達成就是了。
現在, 少了那些置身事外的感覺,多的是身處其中的無奈感。
或者說這就是“上有老下有小”吧。
因為有了牽掛,墨珣所要考慮的事就比以前多多了。
墨珣是想親身到邊關去看看, 然而,等到越國公解讀出來, 那就是另一個意思了。
因為墨珣後頭說的這些明顯與先前提到的“行刺”沒有絲毫的關聯, 也是很叫越國公疑惑了一陣。但墨珣後來所言, 確實言之在理,這就將越國公的困惑給帶過去了。
越國公知道墨珣的本事,但之前墨珣所有的能力在越國公看來不過就是錦上添花罷了。墨珣也沒有上過戰場,不知道戰爭的殘酷
就像墨珣自己說的都是“紙上談兵”
越國公本來是想多說兩句,好打消墨珣那個不切實際的想法,但墨珣說著說著,話鋒一轉,似乎已經沒有在想“行刺雅礱大王”的事了
然而
越國公看了看墨珣的臉心中暗想不得不防。
緊接著,越國公又對著墨珣說了許多。無非就是說墨珣的想法如何如何不切合實際,如何如何不可行。
墨珣連連點頭,倒是沒有反駁。
越國公口中說的“不可行”,是基於實際操作者為其他人的,但墨珣這麼說著的時候,自然是要自己親自去。
越國公越說越順溜,最後乾脆說到了家庭上。說阿豨才剛出生,還那麼小雲雲。
墨珣一聽到越國公提起阿豨,原先還“裝腔作勢”的臉部表情也柔和了許多。
越國公見狀,隻當是自己勸阻有效,便也不再二話。
但墨珣所提出來的事,越國公乾脆就寫了奏折呈了上去。
牽複帝一看,也覺得有道理。乾脆又下了個詔令,將原先的告示改了改,加了一條,說是要讓人到邊關去。
如此一來,倒也少了不少投狀的人。
不過,大周之中滿腔抱負的人也不少,就算到邊關,卻也無法改變百姓愛國的熱情。
牽複帝反應也快,乾乾脆脆就在早朝上表達了自己想立太子的意願。
文武百官立太子好啊
大概是經曆了宣和帝的一番折騰,百官都覺得早早立下太子更便於培養儲君,也更利於大周的長治久安。
牽複帝倒也沒有反反複複,而是直接就在早朝上下詔,要立自己的皇長子為太子。
此舉,自然得到了百官的強烈讚賞。
牽複帝的皇長子又是嫡長子,乃原先的赤幾王妃,現今的皇貴君所出。
自古以來,大周都有“立嫡不立長”一說,若是既嫡又長,那這個嫡長子的太子之位就穩了。
哪怕是宣和帝,非整個什麼秘密立儲,可那密詔裡不還是寫了錦碩王的名字
怪隻怪錦碩王自己沉不住氣,叫宣和帝寒了心,這才把他的名字抹了。
牽複帝金口一開,整個朝堂之上響徹著的都是“皇上聖明”的聲音。
墨珣卻從牽複帝的話裡品出了彆的意味牽複帝要禦駕親征了。
越國公寫奏折的事並沒有瞞著墨珣,而牽複帝令擬告示,墨珣自然也就知道他是聽進了越國公的話。
改了告示,又說要立儲,擺明了就是要離京了。
而之所以沒有擺到朝堂上來說,想來牽複帝應當是想偷偷前往邊關。
皇長子尚且年幼,不堪朝政。如果牽複帝先說要禦駕親征,而後才立太子,朝堂之上定是一片反對之聲。
牽複帝如果真的要禦駕親征,那麼必定是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不在京裡。萬一叛軍聽到了風聲,又卷土重來,那叫年幼的太子如何穩得住
但牽複帝不說自己要禦駕親征,而是先立太子,那大臣們必定是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