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楚王的人不,應當直稱其姓名為了“周晅瑨”的人,牽複帝就可以用了。
而像鴻薪王、周行王這些,牽複帝還得斟酌斟酌。
牽複帝的性格與宣和帝並不相像,想法自然也與宣和帝不同。越國公雖說是三朝元老了,但畢竟年事已高,能為國效力的時間也不長了。再加上,越國公原先是個中立派牽複帝就算是要提拔,那也是先提拔自己身邊的人啊
所以,墨珣就被擺在了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
牽複帝不知道墨珣的能耐,而宣和帝這麼多年也僅僅隻是有所猜測,卻並沒有明確的證據。但有一點墨珣的武力值不低,這是有目共睹的。
墨珣暗自思考了一下自己所展現出來的競爭力倒還是極有可能被牽複帝納入隨行隊伍之中的。
如此一來,墨珣倒也定了神。
眼下的情況對墨珣而言還是有利的,不管怎麼說,他都是經過了正兒八經的科舉考試出來的,雖然當官時間不很長,但在科舉考試的成績卻也是能證明自己是有真才實學的。
文武雙全,一個頂倆。
帶自己到邊關去,一點都不虧
墨珣其實一點兒也不覺得自己這麼自吹自擂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卻仍是擔心牽複帝有眼無珠,致使自己珠玉蒙塵
如果是牽複帝主動將墨珣納入隨行倒還好說,可萬一沒有墨珣可就得請越國公幫忙了。
這也就意味著,墨珣到了邊關之後,恐怕也是會束手束腳,因為牽複帝對墨珣並不看重,也沒有什麼信任。
在這種情況下,墨珣就算是隨駕親征,一路到了邊關,見到牽複帝的可能性也不大,更彆說是要讓牽複帝聽取自己的意見了。
所幸,牽複帝一方麵命人收集朝中文武百官的履曆,借以判斷此人是否適合隨駕到邊關去,另一方麵又讓朝臣們毛遂自薦。
墨珣最擔心的就是牽複帝自己已經擬定了隨行人員的名冊,現在一聽,還能報名,那可真是再好不過了
向牽複帝毛遂自薦之前,墨珣還需先跟上峰知會一聲,免得到時候有人在上峰麵前嚼舌根子。
墨珣是一心奔著前程和爵位去的,又不是去送死,自然還是要回來的。
回來了之後,加官晉爵應當是少不了的,但卻還是繼續在牽複帝手下討生活,跟現在這些大理寺的同僚,大家也都抬頭不見低頭見的,表麵工作還是得做一下的。
因為禦駕親征的事,朝廷之中各個衙門都在討論此事。
想要隨駕的可不單是墨珣一個人。
當然,其他同僚的想法與墨珣倒是截然不同。
墨珣是奔著爵位去的,而其他大臣主要是為了在牽複帝麵前露個臉。
這就跟想要升官之前,得先下放到地方上去,有那麼點兒異曲同工。
像墨珣這樣,一直留在京城做官的,其實很難再往上爬了。如果不到地方上去磨礪一番,而一味呆在京裡,恐怕直到致仕都隻會在五六品徘徊。
像翰林院的許多人,每到臨近考核的年份就要開始走動。雖說安排官員下放或是留京是皇上做決定,但名單呈上去之前還是由禦史台整理的。
被安排到哪裡去,那也是要跑關係的。
不是坐在家裡等著,就能被安排到好地方。
如果能被安排到一個不錯的地方,做出政績也不是什麼特彆難的事情。
所以有時候,奏折上的一句話,就能改變一個人的仕途了。
與牽複帝一同出征雅礱,一來可以給牽複帝留下一個好印象;二來,也有大臣認為去邊關就給派到地方上去一樣,鍍上一層金,回來就能升官了。
按照大周現在的國庫情況,這場仗撐死也就再打一年,而外派地方沒個三年是回不來的。
這麼一比較起來,當然是跟著牽複帝禦駕親征劃算啊
他們跟去,又不用上戰場,隻要在後頭出謀劃策就好。
既沒有生命危險,又能博個美名,怎麼不去
初時,墨珣根本就沒想到“去邊關”競爭如此激烈。等到他將自己的意願告知同僚之後,才發現幾個同僚竟然也動了心思,準備毛遂自薦了。
牽複帝大概是早都想到了會有許多官員動心,便也列上了許多條件。諸如馬術不精的不要,年紀太大、經不起行程顛簸的不要
墨珣從牽複帝的這個公文中瞧出了牽複帝打算急行軍的意思。
這樣一來,墨珣就放心了。
時間拖得越久,對大周越是不利。
雅礱是牟足了勁兒要跟大周死磕,可大周卻在長達一年的拉鋸戰中顯出了疲態。
牽複帝此次想要禦駕親征,也是為了要鼓舞邊關將士的士氣。
墨珣稍稍查看了一下宣和帝下發的公文,見自己全符合,這就安安心心地去向大理寺卿提交申請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