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上學堂(1 / 2)

清河村村學也是在村尾,距離周秀才家的宅院不遠。

就如隔了條胡同,人還不到學堂大門口就能聽到讀書聲。

顧文軒倒無打誑語,村學於他而言,很熟悉。

這邊門房也有人守著。

此人正是之前周秀才家老仆的兒子。

即是門房也是長隨。

其母是學堂為外村學子準備午飯的廚娘。

進院門。

過拱門。

東側一列廂房無隔斷,一通到底的一排排一列列桌椅,坐在其中搖頭晃腦讀書的小豆們就是蒙學班的小學生。

對麵同樣長的西廂房進學班,以是否熟讀背誦“四書一經”為界分成了兩個小班,如今共有學生三十五人。

待四書一經熟讀背誦之後,經考核,通過了就可直接從甲二班升入相對而言人數較少的甲一班學習。

他退學那一年就在甲二班,聽說最少三五年才能進甲一班,還了得,嚇倒,這也是棄學的原因之一。

甲一班就類似備戰縣試、府試以及院試的複習班,著重於習舉業,也就是學作時文,被稱之製藝。

製藝是科舉中的大難題,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除非中途棄舉,不然將會一直延續到中進士登科為止。

其實科舉這條路,並不是每個人一條路走到黑,往往一個班上二三十人能有一半人堅持走下去已是了不得。

基本上進學的路上,絕大部分學子都會卡在童生這道坎上,能中秀才的少之又少,舉人更是萬裡挑一。

因而一個以接收本村學子為主的甲一班,今日居然還有通過府試想堅持住闖院試中秀才的七人,著實不易。

再將周童生算上的話,共有十六人的甲一班就占了一半童生,何況剩下八人裡已有五人通過縣試,隻三人還沒下場。

此三人中就有年初剛升入甲一班的大江,算是最為年幼,基礎卻相當紮實,由此可見周秀才還是很能力的。

正房廳堂供奉的孔聖人。

左邊是周秀才給同窗老友兼大舅子白舉人準備的書房,左邊是周秀才和他教出來的鄰村秀才的書房。

像他教出來的李秀才,因接連守孝三年不能參加鄉試,不得離開縣學讀書,就經常來這邊住幾天。

為誘惑白舉人能時而來學堂指點學生,周秀才就不止將帶這兩家臥室的書房布置得相當清雅,還移栽了竹子。

問題是,清河村真不適合栽種竹子。

竹子水土不合的毀了不少,幸存下來的竹子總算茁壯成長了,可夜晚被風一刮,聲音和影子都能把村子裡最調皮搗蛋的半大孩子嚇尿了。

但,誰都不能說他當夫子的不用心。

收著遠遠不到鎮上學塾一半的束脩,裡裡外外掏的還都是他自己本人腰包。

天冷,不開窗,門口還掛了棉簾子。

顧文軒並未多關注兩側廂房,但有參差不齊的朗讀聲可見還不到夫子上課時間。

如他所料的一般,周秀才此時就在書房。

除了周秀才,還有周秀才的獨子周童生,年過三十有三的周長安。

見顧文軒進來躬身行禮,周童生心知父親還有話要問,含笑回了禮,拿了教案就退出書房。

顧文軒很快就明白周秀才從之前考校他是否熟讀背誦四書一經,換成了有關四書的經義問題上了。

要他解答抽問的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