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12(2 / 2)

早在老四的名字出現時便已經生出的猜測似乎在不斷轉變抑或者指向那某個可能,朱元璋閉了眼,又在片刻之後睜開,目光沉沉的看著那鏡麵。內心之中卻並沒有多少歡喜。

而在那圓鏡當中之所見,這一次同過往又有所不同。

有驚濤拍岸,沉鬱音樂隨之而起。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然,崖山之戰,神州陸沉,十萬軍民蹈海殉國】

【中原大地,再不聞禮樂詩詞之聲,再不見錦繡華服之美】

那是神州曆史上最悲慘壯烈的一幕。

十萬軍民,年僅七歲的小皇帝,一個王朝最後的體麵,一個時代最後的悲歌。

陛下,不能再退了。

為了保全百姓,謝太後帶著瀛國公付出了尊嚴。

為了保全氣節,您不能再受辱了。

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

先生,此去何處?

大宋。

大宋在哪?

是啊,大宋在哪?

【山河奄有中華在,日月重開大宋天】

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自唐末到元末的幾百年中,神州從未真正於漢人手中統一。

直到朱元璋的大明建立。

正是這一年,蒙古在中原的統治被結束,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被收回。

同時,在建立明朝之後,朱元璋製定《大明集禮》,力圖恢複漢族禮儀文化。

複衣冠如唐製。

在登基之後的第二個月,便麵向全國頒布詔書,革除胡衣胡服,使百年胡俗複中國之舊。

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

在神州傳統的衣裳與禮儀文化當中,上衣代表天,下衣代表地。

古人之穿衣裳,就是把天地穿在身上,把禮穿在身上。

雖然崖山之後無中國,不過是某些人的彆有用心之詞,包藏禍心之語。

但蒙元時期胡漢風俗混融程度之深,波及人群之廣,同樣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穿胡服,易其姓字為胡名、習胡語,甚至是學習其弟收兄妻、子承父妾的習俗,同樣不在少數。

因此,除了製定具有明朝特色與嚴格等級的冠服製度以外,朱元璋同樣在禮儀、婚姻、姓名等方麵做出諸多種種規範。

更是欽定《洪武正韻》,從語言方麵杜絕胡語。

可謂是——

【正禮儀於炎黃,存衣冠於漢唐】

但,大明衣冠之所影響的並不僅僅是神州大地。

洪武二年四月,明遣使高麗,道是朱元璋已經北逐胡君,肅清華夏,複我中國之舊疆。又因高麗素來慕中國之風,故特地來此相告。

現在已經改朝換代了,天下是我大明之天下。

懂?

高麗王當即上表表示慶賀,承認明朝華夏正統之地位,雙方確立宗藩關係。

一個月後,高麗王遣使赴金陵,除了祝賀朱元璋生辰以外,同樣提出請祭服製度等要求。

大哥,您看,小哥沒彆的要求,就想和您保持一致。

您看您這衣服怪好看的,能給小弟兩身不?

好叫小弟穿出去顯擺顯擺。

朱元璋欣然應允。

不僅賜下服飾,還額外贈送明朝重新校正的編鐘、編磬等大型樂器,以及六經四書、《通鑒》等經史典籍。

後來的李氏朝鮮便有文人徐居正有詩雲:

明皇若問三韓事,衣冠文物上國同。

甚至在滿清占據神州之後的兩百多年間,同南疆山水相連的越南仍然完好地保存著明式衣冠。

大明衣冠之影響,可想而知。

至於若乾年後神器更易,三十五歲的朝鮮使者洪大容照例盛裝朝拜,以表達對□□皇帝之祝賀。在儀式完畢之後走出午門,卻感受到很多人好奇的目光,那便是另一個故事。

一代,兩代,三代......等到洪大容出使北京的乾隆中期之時,已經是第四第五代。

改正朔,易服色,時間總會磨滅曆史的記憶。

但——

血仇恥、驅外族,複我冠裳。

到那時,叫一聲,中華萬歲。

才是我,大國民,吐氣眉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