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章(2 / 2)

你這是師出無名,懂?

先天就被我站在了道德的製高點上。

你不是想鬥嗎?

來,我李世民就在這!咱們手底下見真章。

就問你敢還是不敢?

繼而唐軍到來,軍容既盛。

一番威逼利誘之下,雙方簽訂盟約,頡利可汗退兵。

一場大戰偃旗息鼓。

這是發生在武德九年的事。

正是在這一年八月,突厥大軍尚未到達長安之前,李世民改年號貞觀,所以又可以被稱之為貞觀元年。

不管籠罩在這傳奇帝王身上的光輝與色彩有多麼耀眼,但無法否認的一點便是,渭水之盟實際上是城下之盟。

事後,李世民對著臣下這樣解釋道:

“故卷甲韜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當自退。”

因為朕才剛剛即位,國家尚未安定,百姓並未富裕,根本就無法承受戰爭的打擊。所以隻能夠儘力滿足敵人的貪欲,給予對方足夠的錢帛。

用金錢來求取和平。

但,請記住頡利可汗最後的高光時刻。

雖然在不久之後,他將成功轉職,迎來新的藝術巔峰。

貞觀二年,唐朝統一全國。

貞觀四年,滅亡東突厥,李世民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

貞觀八年,吐穀渾寇邊,李靖、侯君集等出擊,次年吐穀渾可汗逃入沙漠,後為國人所殺,太宗另立吐穀渾國王。

...... ......

說個熱知識,在唐朝,特彆是唐初,不滅個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會打仗是名將。

就那個一人滅一國的王玄策,就因為打完把戰利品帶走而把肥沃的土地留給吐蕃,所以一直擠不上那個圈子,隻能算是半個。

【頡利可汗跳舞,南蠻酋長吟詩 】

鐵騎踏破大唐的旗幟飄揚,兵鋒所指陌刀之所向,洪流席卷。然而下一刻,那圓鏡之中的畫麵卻是再度生出變化。

那是貞觀八年,頡利可汗來到長安四年之後。

李世民和太上皇李淵在未央宮中舉行國宴。

席間,太上皇李淵命令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又叫南蠻酋長馮智戴詠詩。

你們猜,是誰把頡利可汗這個草原霸主,訓練成了長安舞王?

莫不是草原民族自古以來便熱情爽朗能歌善舞?

往前的時空當中,不少有心開拓進取之帝王與君主見此情境,儘皆發出當如是也的感慨。而在唐朝太宗文皇帝所在的時空之內,長孫皇後眼波流轉,似笑非笑的開口。

“二哥,你呀——”

“此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之也。”

李世民含笑,卻是對著長孫皇後道:“觀音婢可是有甚不同看法?”

長孫皇後撫掌而歎,繼而肅容。

“盛哉,還未恭賀二哥英姿蓋世,武定四方。”

【殊方異域,慕化稱臣】

唐太宗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名句後世時空中的很多人都知道,然而在那圓鏡之中所呈現的,卻是有高僧大德遊學天竺,受到當地國王的注意,並熱情款待。

席間,國王問:大師自何處而來?來此何為?

高僧答: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前來取經。

國王再問:大唐在哪,途徑何方?

高僧答:大唐在此東北方幾萬裡,是貴方之所謂的摩訶至那國。

摩訶者,大,很大,非常大。

至那,諧音中國。

於是國王肅然起敬,繼而道:“嘗聞摩訶至那國有秦王天子,少而靈鑒,長而神武。”

說到這個我可就不困了。

我聽說過你們的天子,秦王,少年的時候就見識非凡,長大之後更是英明神武。

(此處省略彩虹屁若乾。)

對了,我還知道你們大唐流行音樂排行榜上的TOP.1是《秦王破陣樂》。

言語之間,對於隋末天下大亂有所了解,亦知道李世民是大唐的開創者之一。

當然,由於兩地距離久遠通訊手段有限,所以對李世民身份的認知還停留在秦王這個封號之上。

於是高僧查漏補缺,粗言太宗神武,平禍亂,四夷賓服狀。

國王大喜,道是,“我當東麵朝之。”

伴隨著音樂與場景變化,在那圓鏡中接下來之所顯示的,是盛世大唐萬國來賀。

化行六合,威棱八荒。

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

可謂盛況矣。

“善!”

諸天萬界的時空之中,無數人見此不由得目眩神迷,心情激蕩,發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