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年的冬天, 玄萌剛到長安,過上了有吃的有喝的還有基友的日子。
那時候的中原地區,正因為上一年的大旱影響了秋收, 許多百姓饑不果腹。
也正是在那個時候, 突厥國內的許多部落都遭受了暴風雪, 死了不少羊和馬, 這也是為什麼在涼州城的時候, 玄萌會遇到突厥大軍前來襲擊的原因。薛延陀、回紇幾個部落都快活不下去了,逐漸叛離、族人紛紛離散。有不少靠近大唐的突厥百姓, 都沿著關內道、隴右道的邊緣, 移居到靠近大唐過圖的位置, 靠著和大唐的商人們貿易來獲取一些食物。
在八月的時候, 代州都督張公瑾,給李世民寫了個成條,建議趁著東突厥人心散亂之際, 襲擊東突厥。
在此之前,李世民其實就已經打算對突厥動手了, 他始終記得自己剛剛登基的時候,被東突厥逼著簽下了渭水之盟的恥辱。張公瑾這個帖子真的是戳到了李世民的點, 他立馬點名兵部尚書李靖成為定襄道此次行軍的總管,張公瑾為副總管, 準備對突厥發起強力一擊。
並州都督李積(原名徐世績)、華州刺史柴紹以及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為各道的行軍總管,籌備各路大軍。
一場統一這塊土地的大戰,即將爆發。
戶部頭疼的要死, 打仗怎麼能沒有錢?
征兵要錢,養兵要錢,行軍更是要錢。一路後勤提供糧草、軍服、軍需、作戰用品等等都需要錢。
而如今的大唐,真的說不上有錢。
李世民登基後,為了保證人人都能有一口吃的,一直征收較低的農業稅。而商業稅……
人們都吃不飽了,哪兒有閒錢來貿易呢?剛剛登基那兩年,李世民就算想要收高的商業稅也做不到啊。本來就沒什麼貿易行為了,再收高額的稅金,那直接會對隋末的經濟體係造成過大的衝擊。
所以這兩年,李世民一直是緩著來的。
也就是這一年,李承乾提出了新絲綢之路以後,針對這種和大唐‘境外’的貿易,李世民開始調高了商業稅。
這種境外貿易,雖說行路難,但是若是真的讓商人來回一趟,那就是一筆巨額的貿易,收高一點的稅也沒什麼問題。給足了這些商人們自身的利潤,即使稅點高點,他們也是願意的。
當然了,也還是有一群人不願意繳稅,選擇走私,這樣利潤更大。
對於這種問題,等李世民回過神來,是肯定會出手解決的。
現在的問題是,國庫如果供給了大軍後,就很有可能青黃不接了,要是再發生點什麼自然災害,怕是國庫就要空了。
李世民找欽天監算了又算,看看什麼時候是出兵的最好時機,這一年會不會有什麼不能避免的災難。
最終,決定大概在秋收之後再行軍。
等著秋收過後糧草充足,國庫也有進項了以後才能供得起這一場戰爭。
玄萌不是經濟學家,不過大一的時候,為了滿足學分,去聽了一學期的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課程,了解到一些基本的國家控製經濟的行為。其中就有一個或許可以幫助到如今的大唐的。
國債。
國家發型的債券。
玄萌對經濟學本身就不是很了解,隻能十分粗略地給李承乾科普下他所知道的國債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以大唐朝廷的名義,向百姓們借錢,承諾在一段時間後國家會對這些債券進行回收的基礎上,回收價格會比購買價格高一些,讓百姓們可以通過借錢給國家,來獲得一部分的利息錢。
“這個法子聽起來是可以的,但是有幾個問題。”李承乾皺著眉頭,把國債兩個字寫在草稿本上,“發行多少?誰來發行?多少時間後回收?是隻能同一個時間段回收還是分多個時間段?利息是多少?是否允許百姓私下交易國債,還是隻能是朝廷和百姓之間的貿易行為?”
聽著這麼多問題,玄萌眨了眨眼睛,聳著肩膀,抿著唇,歪著頭,露出一個賣萌的表情。
“我不知道呀。”
李承乾的靈魂拷問,玄萌是真的不知道,他又不是學經濟的……
而且就算是學經濟的,可能也不一定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吧。怕是要學經濟的加上學精算的,再通過計算機建立數學模型來估摸下這些東西該怎麼算吧……
“承乾啊,我就是個點子王,具體怎麼實現這些這個國債,要不你去問問國子監那些教明算的吧。”玄萌也不是個甩手掌櫃,他至少為李承乾提出了一個關於可能解決這些問題的人選。
唐初的科舉有兩類,一類是製科,一類為常科。製科由皇帝特旨召試,大概就相當於一個特長保送生吧。
而常科也不像是後麵幾個朝代,隻考察對經義的理解,而是分成了六個不同的學科。
在唐初的時候,進士、秀才這兩個是科舉考試中六個科中的科目名稱,還有明經科是考察是否通曉經義。明書科、明法科和明算科。
明算其實就是算數科,是年年舉行的六科之中比較少有人報考的項目。
明書和明算這兩個科目,考察的是對於書和算這種相對比較專門、專業、必須專攻的科目,一般來說要麼是家學淵源從小學習,要麼就是實在想當官但是彆的都不擅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