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3 章 各反應 二(1 / 2)

成為雍正妹妹之後 則美 11502 字 3個月前

“什麼?再說一遍!”

九阿哥跳起來問他的太監。

他的伴讀看他跳起來儀態儘失,不得不提醒他說:“爺,咱們坐著說,坐著說。”

九阿哥坐好了,心裡跟自己說:爺不吃驚,爺一點都不吃驚,爺就是剛才聽錯了,絕不可能是胖丫頭。

他的太監就躬身回答:“剛才皇上吩咐,說是來日勇憲郡王回來,太子要帶著各位爺出城二十裡去迎接。”

九阿哥不耐煩的擺手:“爺不是問這個,爺問的是,那個勇憲是大哥還是胖丫頭?”

這時候十阿哥興奮的跑來,直撲九阿哥的桌子:“九哥,九哥你聽說了,九弟她封王了。”

都不需要太監回答了,九阿哥雙手捂著臉揉了揉,然後歎口氣,一副遭遇了重大打擊的模樣趴在了桌子上。

十阿哥趕緊推他:“九哥你說句啊九哥!你怎麼了九哥!”

九阿哥沒好氣的說:“你沒看出來你九哥被你九弟比下去了嗎?”

“嗨,我還以為是什麼大事兒呢,比咱們年紀大的大哥都被比下去了,咱們有什麼好多想的。難道你是怕她回來笑話你?”

“笑話?爺才不怕她笑話呢,彆說她是郡王,就是親王爺照樣跟她打架,都是汗阿瑪的孩子,大家各憑本事,誰輸了誰哭!”

“對啊,你難受個什麼勁啊!”

九阿哥一想,是啊,自己有什麼理由酸溜溜的?沒理由啊!他站起來招呼弟弟:“走走走,找四哥和六哥賀一賀去。”他要去看看這兩個親哥哥酸不酸,反正他是挺酸的。

十阿哥跟著他出門了,說是去找四哥六哥,兩人都往六阿哥的房間去了,路過五阿哥的書房伸著腦袋看看,裡麵沒人。到了六阿哥哪兒,五阿哥帶著一群伴讀和六阿哥正說話。

這哥倆就很高興,看到他們過來六阿哥說:“你們是不是也聽說了?這是大好事啊,妹妹是咱們這裡第一個封王的,走走走,找二哥四哥去。”九阿哥看著六阿哥挺好的,沒心沒肺的的模樣也不想會酸的人,就跟著一起去了,他要看看老四是什麼表現。

七阿哥和八阿哥就在二阿哥和四阿哥的房間裡,四個人正在說話。

九阿哥剛進門就發現二阿哥整個人酸的冒泡,那表情那姿態都能看出來這人的心裡很不平靜了。二阿哥自認為自己掩飾的很好,還不知道已經能被所有人能看出來了。

四阿哥還在不停的問:“彆是消息錯了吧,會不會是大哥的功勞傳成了妹妹的,他們傳錯了?”

八阿哥笑眯眯的:“禦前的人還沒傳錯過聖旨呢,四哥你放心吧。”

四阿哥就不是那合群的人,他皺著眉頭:“我怎麼覺得這不是真的啊,她才一點點大。我還是覺得是把大哥傳成了九妹。這事兒我不信,彆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白歡喜了。”

這話說幾遍了,七阿哥和八阿哥對視了一眼,都不再糾正他了。

旁邊酸溜溜的二阿哥就說:

“四弟,你不信你去問問汗阿瑪啊!順便替哥哥問一下她是怎麼建功立業的,讓哥哥也學著點。”

好妒忌啊!

四阿哥想了想覺得這主意不錯,站起來說:“我去問問汗阿瑪去。”

七阿哥和八阿哥趕緊攔著他,六阿哥也跑來跟他說:“你晚會去啊,等下午汗阿瑪給咱們檢查課業的時候再問啊!”你單獨跑過去問這個乾嘛!弄的跟質疑聖旨一樣。

四阿哥對著六阿哥不確定的問:“再等等?”

六阿哥很堅定的點頭:“等等。”

和四阿哥有一樣想法的是宮裡大部分人。特彆是惠妃,大阿哥出門的時候是福全的副將,福全那人惠妃是知道的,那就是溫和的老實人,是不會吞了侄兒功勞的。

而且這次輔助的大將那麼多,哪怕是尺寸之功,也會被下麵的奴才給吹成潑天的功勞,大阿哥是皇上的兒子,眼看著皇上要培養他,下麵的奴才們不會不長眼的。

自從大阿哥出征,她就一直關注外麵的事兒,都說噶爾丹被打跑了,這肯定是贏了啊!既然贏了,肯定要論功行賞啊,大阿哥一個郡王的位置是跑不了的啊!

正經是該自己享受貴妃的供應,怎麼送到德妃那兒去?

惠妃很想問問皇上你是不是嘴瓢了!

是不是你一禿嚕嘴說錯話了,結果賞錯人了!

她坐立不安,但是外麵的事兒源源不斷的傳來,說什麼宜妃帶著翊坤宮的人去給德妃賀喜,榮妃也帶著人出發了。

惠妃在屋子裡走來走去,心裡埋怨這兩人也真是屁股輕,怎麼都不多坐一會,那麼積極乾嘛!在她轉來轉去的時候她的宮女太監都看著她:咱們去還是不去?

外麵又有消息:鈕祜祿貴妃也帶著人去了德妃那兒。

貴妃都去了,惠妃不敢再挺著了,就說:“走,咱們也去。”

康熙這時候在無逸齋和宗室討論這件事。

宗室一致反對從各個部落抽人過去,哪怕親密如科爾沁這樣的部落也不行。說到底還是那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再加上青海的位置很特殊,向南可入藏川,向北能攻擊準噶爾,這裡哪怕不放牧,單單靠著駐軍也要守好這片地方。

而且青海有鹽,這個時代有鹽就等於有錢。

那是一塊好地方,依托於中原,將來絕對是富庶之地。

康熙點頭,表示會考慮,這些人走了之後。隨後就是外麵漢臣覲見,聽說青海地廣人稀,表示有很多無地百姓可遷徙此處。

康熙一一聽取他們的意見,表示會考慮。

等大臣們都走了,他問太子:“你妹妹催著朕派人,沒人確實是守不住,你說該如何處理?”

太子跟著旁聽了好久,也有自己的看法。

“汗阿瑪一開始說抽調各部落去,這辦法好就好在能立即控製草場,這些人落地能生根,不需要費太多的時間能立即把整個草場給運轉起來,就是策妄阿拉布坦此時南下也未必能討的

好。

這個是利在眼下。

宗室的爺們說讓八旗遷徙一部人到那兒去,自然是自己人更可靠。然而這些人去了,兩眼一抹黑,半年一年都未必能把整個草場運轉起來,這就給了策妄阿拉布坦機會。

遷徙滿人去,是利在日後。

以兒臣的看法,是先遷徙一部分蒙古人過去,再把旗人給遷過去,他們不是說有些地方能種地嗎?也遷漢人去,種地製鹽這些都要靠漢人。

遷徙蒙古人的好處有二個:第一是能滿足眼下草場運轉,第二是能讓周圍的蒙古人放心,畢竟是同族,他們不會太防備。第二是要酬功,賞賜那些在這次大戰裡麵出力多的部落牛羊金銀不如讓他們分出一支進入青海。他們願意分人就分人,不願意還有彆的賞賜,兒臣估摸著這些人都同意。

然後咱們以保護草場為名義派遣出一支八旗大軍駐紮,好處就是能防備著噶爾丹和策妄阿拉布坦這一對叔侄南下,等時機成熟了,許諾他們帶家眷去,在十年內慢慢的把滿人塞進去。到時候要讓滿人比蒙古人多,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麵。

最後再每年遷徙一些漢人進去,種田漢人最拿手,就是蒙古人也要吃點麵食和菜蔬,幾方交換之下,一二十年就成了一個新的部落了。

過上二五十年,新一代人長成之後,這裡就成了朝廷治下的地方,原來的部落家鄉隻能從長輩裡口中聽說,不會朝思暮想,隻會守護自己的土地,從此之後妹妹的草場就不是他們瓦刺人能覬覦的草場了。”

康熙對太子的看法十分滿意,這種穩紮穩打才是真正老成謀國之言。

“你說的對,和朕想的一樣啊。”他問太子:“你覺得調哪些部落的人口過去?”

“自然是離著盛京近處的幾個部落啊!”

這些部落早就投了滿清,在努爾哈赤父子四處征討的時候出力良多,早就被證明是自己人了,而且這些部落幾乎是皇帝說了算的,把這些地方的人遷徙過去朝廷放心,沿途的蒙古各部落也能理解。

說完了遷徙人口,接下來就要說說派誰去鎮住場麵了。

父子兩個一番對答,康熙屬意正白旗的領侍衛內大臣費揚古,也就是六阿哥伴讀紮拉豐阿的祖父,他還有個身份是順治帝董鄂皇後的弟弟。

除了這個領兵的大臣,各級官員也要配備齊全,到了下午各位阿哥來找康熙的時候,康熙已經把官員名單列出來,交給下麵執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