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4 章 五六月(1 / 2)

成為雍正妹妹之後 則美 13239 字 10個月前

海棠的準備是一人四馬,從青陝甘三地征發輔兵四萬運送糧草輜重,這裡麵火器營的火藥也需要這支輔兵運送。

大軍也該帶著應急的糧草,分彆是大餅和肉乾,各自檢查戰馬後準備出發。

海棠和費揚古征戰,考慮到去年沒人代替費揚古鎮守,今年海棠聽從康熙的命令,從甘肅調甘肅總兵,有“河西四漢將”稱號的孫思克來鎮守青海。

孫思克是在平三藩的時候名聲大噪,他年輕的時候跟著孫承疇成了降將,算算一晃過去好多年了,皇太極和他兒子福臨都沒了,如今康熙已經人到中年,孫思克也成了一員老將。

海棠把青海的軍政跟他交代一番,帶人誓師出發。

同一時間東路軍也從盛京出發,彙合蒙古漠南蒙古的騎兵一起往約定地方前進。

康熙留太子在京城坐鎮,同時安排糧草押運,押運糧草的人是明珠!

太子送康熙出征,拉著康熙坐騎說:“都是兒子無能,兒子要是有用,哪裡會讓您禦駕親征。”說著哭起來。

康熙聽了這話心裡五味雜陳,他期盼著太子能扛起重擔,又擔心他扛起了重擔,耳聽著戰鼓陣陣,列隊的八旗呼聲震天,他趕緊收起思緒,說到:“不可這麼想,把眼淚擦了,你看好家。”

太子趕緊擦了眼淚,留守的宗室諸王拉開太子,對著康熙說:“皇上旗開得勝”!接著是八旗三呼萬歲的聲浪一陣接著一陣。

幾l位皇子身披鎧甲跟隨出發,大軍逶迤著進入了草原。

草原上兩方的細作斥候滿草原亂竄,海棠在行軍的時候就聽到了消息,說噶爾丹已經從科布多出發,斥候回報,說是噶爾丹帶了三萬人,這三萬人裡麵暫時沒有發現羅斯人。

往前又走了幾l天,這次得到新消息:剛開始噶爾丹手裡有三萬人,可是這些人還有一些女人和孩子,如今策妄阿拉布坦給了一部分青壯把這些女人孩子換下來了。

海棠沒放在心上,帶著大軍接著往前走。西路軍的距離遠而且道路難走,漸漸的和輔兵拉開了距離。海棠讓所有人把糧食火藥兵器帶上,畢竟一人四馬,分出一匹馬帶乾糧是足夠的。大軍甩開輔兵儘快趕路,騎兵能做到快速移動,但是火器營的紅衣大將軍很難運輸。

海棠急的想了各種辦法,每天趕路就對著鄂倫岱指指點點,讓他看看火器營倚仗的紅衣大將軍是個什麼樣的累贅!

鄂倫岱也急的冒火,但是沒辦法,這會隻能緊趕慢趕的趕路,要是慢了真的來不及趕到指定的地方會師。

克魯倫河兩岸是喀爾喀部的土地,噶爾丹一直想吞並了喀爾喀部,而他已經占領了河北岸,康熙判定他要在今年開春之後河水解凍了就要渡河南下。鑒於噶爾丹去年被重傷,他現在重傷未愈,進攻的時間會推後,但是不會晚於秋季,於是急忙帶人在春夏交接的時節趕到了克魯倫河南岸。

河北岸駐守的是噶爾丹的侄兒丹濟拉,他是噶爾丹弟弟溫春的兒子,噶爾丹很信任丹

濟拉,在臨行前告訴侄兒不要怕,上次大戰康熙禦駕親征號稱十萬人,才有五萬而已,這次也是如此,南人最喜歡說大話,四五萬人遠遠不是準噶爾部勇士的對手。而且還有六萬羅斯火器兵相助,到時候救兵來到,絕對殺的對方如砍瓜切菜。

丹濟拉也就信了這話,然而此時他的心提了起來。

?本作者則美提醒您《成為雍正妹妹之後》第一時間在.?更新最新章節,記住[]?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此時兩軍隔著一條河對峙!

東路軍來的很及時,然而西路軍還沒影子。

八旗大營沿著河水紮下營帳,一座連著一座,對麵的丹濟拉看著十分揪心,這人數不少,不是區區兩三萬人。而且中間有龍旗,四周的將旗比龍旗矮了很多,這是康熙禦駕親征的標誌。其他的噶爾丹的部將犯嘀咕,紛紛私下裡討論是不是恩赫阿木古朗汗來了,而且對方的人數接近六萬人了,這在人數上是噶爾丹手中人數的兩倍了。

丹濟拉不得不出麵說:“恩赫阿木古朗汗才不會來,他們大人物都是躲在大城裡,南邊的貴人連馬都不會騎了,這肯定是騙咱們的。”

這話說了大家都信了,恩赫阿木古朗汗那真的是大人物,不會千裡迢迢的跑到這裡來的,這裡有什麼?全是草,沒有香軟的美人也沒有辛辣的美酒,這裡留不住貴人的。

在兩軍對峙的時候,六阿哥從正白旗大營跑到鑲紅旗大營找四阿哥:“妹妹怎麼還沒來,她彆趕不上這事兒了吧?”

趕不上沒功勞不說,還可能會被治罪,罪名就是現成的:貽誤軍機!

四阿哥嚴厲的說:“妹妹如何你我管不著,你我能像孫猴子那樣縮地成寸帶她來?既然沒本事就不要管,而且你這時候該在哪兒?怎麼跑這兒來了?就是我負傷了你也不該跑這裡來,一旦有戰事你跑的找不到人,你知道你有什麼下場嗎?”

六阿哥被說的灰溜溜的趕緊回去,四阿哥心想弟弟平時挺可靠的,怎麼現在不靠譜了!

說白了是擔心妹妹。

四阿哥也擔心,如今氣憤緊張,兩軍對峙,隔著河水不斷的展示武力,氣氛緊張到令人難以忍受。

又過了兩天,康熙得知噶爾丹不在對麵大營裡,想著渡過大河進攻對麵。

然而帳中文武大臣發生了分歧:武將極力讚成打到河對麵去,然而文臣們想著不戰而屈人之兵!

康熙皺著眉看著下麵討論,唯一在正黃旗大營裡侍奉康熙的皇子八阿哥緊張的看看這些大臣再看看康熙,他能感覺到康熙極度不耐煩。康熙覺得十萬大軍來到這裡就如利刃出鞘必須見血,要是對麵是能被感化,哪裡用得著他第二次禦駕親征?

中軍帳裡麵爭論了半天,沒爭論出什麼結果,康熙氣呼呼的睡覺了,睡覺前還問西路軍有消息了嗎?

自然是沒消息,康熙又在思考噶爾丹是不是偷襲西路軍去了,抱著這樣的想法睡著了。

他睡著後八阿哥也睡著了。

後半夜八阿哥驚醒過來,大地似乎在晃動,帳篷外在喊著“敵襲”。

康熙也驚醒了,很快混亂平息了下去,有人抓到了

深夜渡河偷襲的人,人數也不多,三百多人,有一半被亂箭射斃在河水中,其餘的要麼上岸被擒了要麼上岸死於混戰。

康熙說:“不對!”

八阿哥也說不對:“剛才明明有地動的感覺,像是有大軍在附近,不是區區三百人能鬨出來的動靜!”

這黑燈瞎火,各處隻能小心防範。

各營帳的士兵都起來了,人穿甲馬背鞍弓上弦,預備著暗地裡的偷襲。

過了一會有斥候跑來,帶著一名小將進入了正黃旗大營,康熙這才知道是西路軍來了。剛才那動靜十萬餘馬馱著人和拉著紅衣大將軍弄出來的動靜。

天一亮,海棠攜西路大軍各將領來拜見康熙,同時西路軍沿著河水開始安營紮寨。

丹濟拉更愁了,這對麵看著不下於十萬人了。

他之所以這麼判斷,是因為中路軍和東路軍運送糧草的輔兵也被算進去了。丹濟拉心裡存了退意,河北岸就是一片草原,這裡連個小土包都沒有,怎麼可能守得住,與其這樣,不如往後退,退到一個能藏身的地方才行。

丹濟拉想著撤,康熙想著三路大軍齊至直接進攻。

在兩軍還沒交手的關鍵時刻,而丹濟拉在實施撤退之前還不忘放假消息:噶爾丹已經率領部下兩萬餘人與羅斯人的六萬大軍不日即到!

這消息被斥候得知報給中軍大帳,帳裡的大臣們一下炸鍋了,以索額圖為首的一群文官直接建議康熙:咱跑吧!

當然話沒這麼露骨,而是說噶爾丹這老賊十有八九重傷複發朝不保夕這會在逃命呢,故意放出這消息,就是為了嚇唬咱們,咱們知道這消息的時候那老賊早跑了,這時候再追來不及了,走吧,凱旋吧!

還有人拉出上次噶爾丹假裝投誠實際上跑了的事兒做例子,還說後來裕親王再追的時候噶爾丹那老賊在路上放火,自家大軍因此折損無數,這次不能再上這樣的當了。

福全在一邊坐著氣的臉都紅了,要不是這是個溫厚的老實人,估計能指著這些人罵八輩祖宗,打人不打臉說人不揭短這些人都不知道嗎?爹娘怎麼教他們的!怎麼舉例子的!

海棠在一邊聽的目瞪口呆:這邏輯怎麼就…很彆扭…怎麼能把逃跑說的如此清新脫俗?

還噶爾丹逃了?到底是誰要逃啊?

福全能忍得住康熙忍不住,他對著這些人破口大罵,重點罵了索額圖和伊桑阿。

索額圖真的是在每次關鍵時刻都和康熙唱反調,平三藩的時候是,這時候也是!每次都精準的站錯隊踩在康熙的雷區,某些時候也真的是一種天賦。

而此時索額圖頭鐵的勸康熙讓西路軍留下和準噶爾部交手,其他兩路大軍該撤了!

這話一說,海棠心裡直接:臥槽!

康熙就不想看見他第二眼:“朕如順應你們的心意怯戰回京,還有什麼臉麵進太廟見祖宗?還有什麼臉麵昭告天地社稷?不必再說了,朕心意已決,過河,殺敵!”

索額圖這人有個特點,勸不

住就全力以赴,他聽說康熙不回去,要和準噶爾死磕,立即說:“奴才願意為前鋒,渾身碎骨在所不惜。”

這就是索額圖,蠢是真的蠢,忠心是真的忠心。

康熙為此長歎一口氣,立即下令由火器營炮轟對岸。

中路軍有火器營,由佟國綱帶領,西路軍火器營由鄂倫岱帶領,此時合在一處,佟國綱下令炮轟對岸。

丹濟拉正想偷偷撤離,這一看哪裡還敢悄悄撤,立即帶人向庫倫逃去,噶爾丹就在庫倫。

炮轟幾l輪過後,丹濟拉率領殘部逃到了拖諾山,想要依據山勢固守順帶收攏潰兵,沒想到西路軍迅速搭浮橋過河,將紅衣大將軍拖拽過河,馬拉著紅衣大將軍追的飛快,追上又開始跑轟,丹濟拉隻能接著跑。

此時海棠看著河麵上的六條浮橋,還有其他的浮橋在搭建,騎兵快速通過,就得意的說:“晚來這幾l日就是因為把時間費在了搭橋上,剛開始實在是慢,後來熟悉了就快了,現在半個時辰就能搭一條,同時搭同時過路。”

康熙微笑的點點頭。

他跟海棠說:“得到消息,噶爾丹就在庫倫,你彆過河了,率部從這裡往西,找地方過河直接攻打庫倫。”

海棠瞬間明白了他的打算,吃掉眼前的這些兵力後,大軍兵分兩路,沿著河水往西同時趕到目的地。

隨後海棠帶領本部大軍向西趕路,康熙帶中路和東路軍以及火器營河北岸追擊丹濟拉殘部。丹濟拉隻能一邊退一邊向西跑,在廣袤的草原上,一句“追擊”十分簡單,但是追擊花費的時間特彆長,跨的地域又很大。

康熙這邊在追擊的過程中遇到了大問題,糧草不濟!

因此丹濟拉逃過一劫,得意逃出生天。

沒了糧草隻能暫緩攻擊,雖然大軍慢了下來,然而幾l萬大軍的壓迫感十分強烈,特彆是丹濟拉又損失了不少兵將之後噶爾丹手頭上的人馬顯得少之又少。

他一次次派人催促羅斯人,畢竟他把六萬羅斯救兵當成了救命稻草,可一遍遍的催促後最後的得到的消息是:羅斯人要去和他在侄兒策妄阿拉布坦合作。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