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整軍備戰(1 / 2)

頂著巨大的資金赤字,平手汎秀不惜攜著新納的側室,厚臉皮找津田宗及兌現所謂的“五萬貫賀禮”,也要繼續擴軍。

真可謂窮兵黷武。

然而,窮兵黷武原本就是戰國大名們的常態,以往平手家那種姿態反而是異類。無非是仗著背後有織田信長伸腰,精兵路線才走得通。

而今是不得不做出妥協了。

除非能從戰術、器械、組織結構、軍官培訓等各個環境突破時代限製,否則的話,軍隊質量再怎麼狠抓也有個限度,終究是彌補不了數量因素的。

平手家原有七個旗本備隊,每個備隊理論上的編製是三百人,從上到下分彆是:備大將、番頭、隊目、組頭,足輕。

其中備大將、番頭都享有較高的知行數目,普遍是帶領家臣和私兵隨行的,一些比較富裕的隊目也可能養得起三五個隨從,再往下的組頭級軍官多半由俸祿微博的底層武士擔任,他們與兵卒的最大區彆在於能自帶一套高級武具裝備,最下層的足輕則是領著製式裝備拿賣命錢的職業軍人。

很顯然,各個備隊的實力並不完全均勻。

比如身為三好降將的香西長信,本身就擁有五千石領地,私兵高達二百,再加上其他番頭、隊目,整個備隊足有近六百人。

而資曆最淺的山內一豐,僅有六百石領地,私兵二三十眾而已,於是他一個備隊隻有三百五十餘人。

所以平手汎秀的軍隊並不能完全稱之為職業化軍隊,還保留著濃重的“封建殘餘”,組織結構比起同期歐陸雇傭兵的佼佼者還是有些落後的。(當然歐陸雇傭軍裡也有很多濫竽充數的混子)

可以說,每個備隊的三百人,就有點像是賦予給備大將的“與力”一樣。

不過平手汎秀並無意在短期內去計較這點殘餘,他隻希望抓好軍務工作,杜絕大萌軍隊那樣“正規軍不堪入目,將領吃空餉養家丁”的曆史倒退。

最早這支半職業的旗本部隊是由尾張人組成的,到後麵正式擴充劃分成四個備隊時,基本是對應和泉四郡招募新丁補充,雖未明言卻成為了潛規則。

山內一豐的第五備裡麵有過半的淡路人。後麵加藤光泰、香西長信的部下(即“智”字兩備)除了淡路人還有不少是從四國出來找工作的。

這個過程體現了平手家的擴張順序。

目前,檢地既然接近完成,平手汎秀便下令在紀伊招募兵源,組建四支新的旗本備隊。

如此一來,規劃中就會有總共十一支備隊了。

理論上已經超出了可以直接管理的額度,應該增設一個更高級彆的組織構建了。

“勢”這個稱謂被提了出來。

按平手汎秀多年前的構思,以三備為一勢,設置勢大將(不是侍大將)一名。但是在實際作戰中發現,“三三製”好像並不一定符合冷兵器時代的需求。基層倒還算罷了,軍官們可以隨機應變,到了中層就可能有些麻煩。

思來想去之後,隻設立了“勢大將”的頭銜,表明其人的軍階高於其他的備大將,並未安排明確的統轄關係。

具體在每次作戰之前,根據需要,可以臨時配置,讓二到五支備隊歸屬在同一名“勢大將”的指揮之下,編成少則六七百、多則二三千的彆動隊。

這對阻止軍頭坐大也是有利的。

然後又引發新的問題——兵將之間既然沒有長期固定的統轄隸屬關係,如何保證戰場上不出現配合生疏,乃至軍令傳達不暢的問題呢?

軍目付派遣製度似乎也需要強化。

同時又要防止監軍權力過大引發的弊端……

總而言之,要讓軍隊具備較高的戰鬥力,又要在政治上忠誠可靠,還要能穩定維持長期離境作戰,難度著實是不低。平手汎秀儘管投入了很多資本,也隻能在這三者裡麵把握平衡而已,不可能麵麵俱到。

話說回來,現實中,大部分大名的軍隊其實是既不怎麼能打,也不怎麼可靠,更不可能長期離境作戰的。

按照以前的想法,“勢大將”上麵還有一級叫做“軍大將”,那才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最高級彆武官職務。

既然“勢大將”已經決定是沒有固定統轄的了,那麼“軍大將”反而必須得有固定的下轄備隊,否則上層編製也太鬆散無用了。

平手汎秀將計劃中的十一個旗本備隊,全部編成一個“軍”,“軍大將”的職務,由平手汎秀本人兼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