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初建時, 麵對雲南土司隱隱自立的威脅,參照前朝後期有識之士提出的“改土歸流”之法, 朝廷做了大量工作,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 最終成功把土司製改為流官製。
現在雲南的官員大部分都是朝廷派去的, 少數任職的當地人也幾乎是對朝廷沒有敵意的土司,所以如今的雲南沒有幾十年前那麼危險,反而容易出成績……
隻是即使因為戰亂、逃荒, 有中原地區的漢族百姓遷移到雲南去居住, 還帶去了其他地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如今的雲南仍然比不上其他省, 每年交的賦稅不是在倒數第一就是倒數第二。
顧青雲看過資料,還做過相關的統計,自然知道這個情況。在其位謀其政, 在皇家藏書樓借閱了許多資料,再結合他後世學到的知識,他專門就雲南發展的問題及策略寫了個奏章,因為是公事, 就寫題本,還蓋上印章
官員本來就有給皇帝上書陳事的權力, 隻是有時候自己的奏章不一定能到達皇帝麵前。因為在給皇帝看前, 內閣大學士就已經票擬過, 而皇帝一天要看的奏章非常多,有些時候不一定能看到你寫的。
顧青雲自認為自己寫的奏章還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 於是在寫完後就先給阮郎中看了,再由阮郎中呈給戶部左侍郎,最終到達戶部尚書的手裡。
如果封尚書覺得好的話,由他遞給皇帝,更能引起皇帝的重視。再加上顧青雲本人是戶部的官員,這種公事總要自己部門內部同意才好上呈,而裡麵寫的策論如果能實行的話,還要戶部的人配合。
至於其中的功勞被分薄之事,這是題中應有之意,是應該的……
相反,如果是告狀之類的奏章,顧青雲肯定不會通過公開的途徑上呈,直接遞到通政司那裡才是最好的辦法。
當然,顧青雲現在這麼做是有一定風險的,萬一有上官冒領功勞或者是不屑於你寫的東西,那就得想另外的辦法,還會得罪上官。隻是以顧青雲如今的名氣,基本上是不可能發生這種事。
為何?因為名氣。
是的,名氣,不管是因為他寫出的算學書還是因為一係列的話本,顧青雲都在朝中和民間擁有一定的名氣,雖說稱不上人儘皆知,但起碼不是無名小卒。他寫出來的奏章,即使不是字字珠璣、驚天動地,他的上官看到後也會分出一點耐心來看,不會隨手擱置在一邊,丟到垃圾桶,不見天日。
也!也就是說,顧青雲寫出來的東西,已經有讓人重視的資格。
而這才是他一直追求的。無論是努力寫算學書,還是為了掙錢寫出的話本,歸根結底,顧青雲最想要的還是名氣,也就是影響力。
對他而言,有名氣才有安全感,有名氣才有被人重視的資格。他私心覺得,隻要他以後不作死,就憑他現在努力出來的成果,以後萬一卷進什麼官場風波,彆人最多是把他貶官或是解除官職,不會趕儘殺絕。
還有一點很重要,他的成名是在進入體製後的事,不是在進入體製前。
比如李白,他所在的時期是憑詩賦取士的年代,以他的詩才考中進士似乎是輕而易舉的。隻是曆史上,李白不知是因為何種原因沒有去應考,那任憑他有驚天的才華,還是很難進入體製,不說其他官員對他的排斥——一個人太過於優秀總會讓其他人產生威脅感,即使他進入體製,還是會覺得格格不入,歸根結底,不說性格等其他方麵,顧青雲相信,因為他太過於有名也是其中一個因素。
像李白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科考前名氣大如天,偏偏最後名落孫山的有大把。
這個問題顧青雲和方仁霄曾經探討過,兩人一致認為這得看當時主考官的性格,遇到一個愛才的就有很大可能錄取,遇到一個內心陰暗的,直接把你黜落,還有理有據。
顧青雲一路從科考走過來,期間遇到過那些名氣吹過頭的,隻能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果是體製內成名就是另外一種待遇了,大家都算是同類。比如他,會感覺很多時候做事比其他人方便一些。
所以此時他寫的奏章能被封尚書點名表揚,說明事情已經成功了一半,現在就看皇帝和朝中大臣怎麼做了。
晚上回去和方仁霄說起此事時,顧青雲稍有得意,道:“老師,如果朝廷真根據我寫的策論來做,那雲南的賦稅每年都能輕易完成目標,不用我們東拚西湊了。”今年的考核,雲南還是排在倒數,收到的賦稅很少,為此雲南司又被封尚書點頭批評一頓,隻是大概是習慣了,大家都麵無表情。
隻有他臉皮稍薄,有些不自在。
這次方仁霄沒有再取笑他,畢竟當初顧青雲寫完後,他是看過的。對於弟子建議朝廷引入內地先進的工具和高產的農作物,他是極為讚同的。
民以食為天,隻要當地的百姓能吃飽飯,對朝廷的忠心!自然上升。
至於如何開發鹽礦,奏章上更是寫得清清楚楚。尤其弟子所說的什麼天然鹽礦,取自什麼地下幾百米的鹽池,無汙染,純天然,是什麼精華,吃了對人體好,比一般的食鹽能賣出的價格更高,專門走上層路線之類的,更是引起他的興趣,覺得如果實行起來的話,賦稅真的可能漲一大截。
到時真是如此,這意味著弟子立了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