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考試(1 / 2)

考差的地點在保和殿, 對於這個地方顧青雲還算是很熟悉的, 他在這裡參加過貢士之後的複試、殿試, 還曾經在這裡參與過彆人的複試和殿試,幫忙做過準備工作,目前還沒有產生緊張感。

整個夏朝分為十三個省,此次錄用的考官是二十六名,相比之下,報名參加考差的人有一百多人, 大家故地重遊,趁著考試還沒開始,就相互打招呼。

“我聽說陛下已欽定其中一些人作為主考官,這次來隻是走個過場。”張修遠走到顧青雲身邊, 小聲說了一句。

顧青雲頷首, 也低聲回答道:“這是正常的。”表麵上是說所有考官都要經過考差, 可實際上, 一些大省的考官早已定下人選,皇帝肯定把好的職位留給自己的心腹……

“其實這樣不錯, 起碼我們還能有機會。不像六年前, 要去敲開大人們的門。”張修遠意有所指地笑笑。這樣的考差製度,其實隻舉行過一次而已,這次是第二次。

顧青雲讚同, 他環視周圍, 不同於以前來這裡的戰戰兢兢,在場的人都不是官場上的新丁了, 可以在保和殿保持從容不迫,談笑風生,就是聲音會自動放低,現場隻能聽到三五成群的人在一起小聲地說著話。

又仔細看了下,發現了幾個熟人有譚子禮、龔鳴鳳、王主事等。其他的人有年輕有年老的,其中就有一位將近六旬,看起來很麵生,看著他花白的頭發,顧青雲認為如果不是他的成績特彆好,官職高的話,一般情況下是不會錄取的,畢竟長途跋涉很耗人的精力,除非是在京城主持鄉試,那就沒問題。

隻是京城鄉試的主考官要求更高。

“我聽說三年前的那批副考官,有人的差事還沒結束就有旨意下達,直接外放去外省做學政。”顧青雲告訴張修遠,不過他自身是不樂意外放的。

張修遠微微皺眉,沒說話……

顧青雲一笑,如今方子茗在杭州做得不錯,和上下的關係搞得好,他掌管糧運、水利和訴訟等,從訴訟方麵著手,剝絲抽繭,解決了幾件陳案,在知府衙門算是立住了。

沒過多久,監考的人來了,顧青雲看了下,有一個熟人,是翰林院的吳學士,還有另兩個是吏部和禮部的。

此次考差是由吏部、禮部、翰林院共同舉辦的,禮部審查考試資格,翰林院出題,吏部派遣官員。

大家回!回自己的位置做好,等待試卷下發,一邊還微微轉動腦袋,頗感新奇。畢竟,他們似乎離開考場好長時間了,但隻要一坐在這裡,緊張感就立即擁有。

顧青雲同樣如此,不知為何,他隻覺得自己的心跳得有點快。

大概是太激動了?還是很懷念?他說不清楚,他看眼左右,大家的情緒似乎也有點不對勁。比如右邊的譚子禮,脊背挺得直直的,整個人流露出昂然的鬥誌。而左邊的龔鳳鳴,一臉的苦大仇深。

不再看他們,為了轉移注意力,顧青雲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清水倒入硯台,手持墨條開始慢慢地磨墨。不久,試卷下發到他這裡了。

顧青雲忙停止動作,先看試題。

考試時間隻有一天,試題不多,隻有四書五經各出一道經義題、還有策論、律法、算學、雜文和詩賦,也是各出一道。

這些題型都是鄉試要考的,算是考察一下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顧青雲看完兩道經義題,還好,經過複習和指導過大兒子的功課,不算陌生。

律法和雜文,都曾在衙門中耳濡目染過,尤其是雜文,在翰林院和戶部的鍛煉,讓他一看到題目就一蹴而就,難不倒他……

算學,這是送分題。花費了六七年時間專心研究算學,還出版了兩本書,顧青雲的算學知識掌握得極為紮實,加上這道題自己第二冊的書上有例題,稍微改改數據就成了。於是二話不說,直接就能把答案寫在紙上。

等做完這幾道題,再謄抄完畢後,時間已經到了中午。

午飯很簡單,一碗熱氣騰騰的大骨湯,三個雞蛋饅頭,和以前考殿試時差不多,還是一樣的簡單和乏味。不過唯一比貢士們好一點的是,他們把熱水換成大骨湯。

這點好意卻被大家給無視了,這裡的人至少闊彆考場三年以上,一般是六年,顧青雲自己就有八年,平時在家大夥兒吃的食物不說是山珍海味,起碼肉菜是不少的,當然不會覺得感動。

顧青雲沒在意,這些年來,他家是沒缺過肉食,可相對而言,過得算是較為簡樸的,他們家每個月的租金進賬和付給下人的月錢、他們家自己的花費幾乎是持平的,很少有結餘。沒辦法,家裡人多,孩子們處於生長期,偶爾一次頭疼受寒,花費就會多起來,小時候的顧永辰還穿過哥哥的舊衣服呢,更彆提他們在學業上的花費了,每年一家人的筆!筆墨紙硯支出就是一筆可觀的費用。

至於平時交際應酬的來源都是靠他和簡薇的俸祿來維持,所幸他唯一需要“上供”的對象是阮郎中和詹員外郎,其他的同事幾乎是有來有往,能相互抵消。

聞到湯的香氣,他的確是餓了,之前他在翰林院做編修時,還曾經到廚房跟進過殿試的夥食,知道眼前的食物用料是極好的,用的材料都是上等水準,廚師的手藝也不錯。

慢慢把饅頭吃完,顧青雲想起以前考場的艱難,隻覺得那是很遙遠的事了。回想起這些年的奮鬥,雖說不是有很大的成就,可他已經儘力了。

顧青雲忍不住露出笑容。

被人監視著去茅廁回來後,顧青雲開始寫最後的兩道題——詩賦和策論。

詩文暫且不理會,顧青雲看著那道策論題,嗯,很普通的題目,用兩句話總結就是:目前國家存在什麼問題?有什麼對策和建議?

他平時就在收集這方麵的信息,顧青雲仔細考慮了會,很快就有了切入點。

他想到如今商貿的紅火,夏朝的茶葉、布匹、瓷器等傳統的出口商品銷售良好,為商人們賺取了大量的利潤,如此一來,江南等地的農民就大量種養蠶桑,比起種糧食的收入高多了。這不是不好,事實上,如今的布匹在市場上還是供不應求,商人們就四處鼓動,恨不得所有的人都種養蠶桑,所有人都進入他們的坊乾活。為此,那片地區還出現了大量全職的工人,要不是技術跟不上,布匹的產量肯定比現在增加。

對此,朝中還有人憂心忡忡,覺得江南地區的人道德淪喪,已經不安分了。

這些事還輪不到自己操心,顧青雲隻是想到同年信中所說的事,這幾年糧食的價格比以前高,大大小小的人都能在這種商貿的盛宴中得到一部分利潤,雖然最底層的農民得到的利益很微薄就是了。

眼看著時間快不夠用了,顧青雲連忙寫下自己的策論,他在策論中著重提到了產業要進行技術革新,讓紡紗機更加先進,能進一步解放人力,提高生產力。對此,提出的建議是可以向全國的人用重金懸賞更先進好用的紡紗機。

顧青雲總認為,隻要金錢的誘惑更大,這片土地上的人這麼聰明,應該會有人發明一種更為先進的機器。

除此之外,對於本朝的造船技術,即使已經好到一定程度,他回一趟林溪村也隻需一!一個多月,可十幾年過去,船隻的技術還是沒有明顯提高。

寫到這裡,顧青雲又重申自己的海權論,隻是相對於殿試的那篇,經過多年的思考,今天的這篇更為完善。

洋洋灑灑的,顧青雲看著自己寫下的兩頁紙,又看了眼最前麵的漏壺,決定還是先謄抄上試卷,最後一首詩留到最後寫,免得最後時間不夠用。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