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公主三十三 宮裡,皇後一邊咳嗽一邊聽……(2 / 2)

因為平叛,京城抽調了不少武將,武將的家人們都去寺廟給自家孩子,丈夫祈福,就謝嶸在公主府裡今天燒烤明天飲宴,好像淩銳沒去平叛一樣。

她的侍人就提醒她,謝嶸自動把祈福轉換成了郊遊,於是興致勃勃地去了。

福寧公主來祈福燒香,寺廟提前清場,謝嶸舒舒服服遊玩了一天然後對主持道,“下回切莫為了我一個人不讓旁人進來,這不是在菩薩麵前說我恃寵而驕嗎?”

主持隻能答應,其實他們也是為了雙方的安全著想,福寧公主隻要在廟裡平平安安離開了,他們也就放了心,要是放其他人進來,那有人衝撞了公主怎麼辦?寺廟也得吃掛落啊。

知客僧有些發愁,下回福寧公主來的話怎麼辦?

他的師兄悄悄道,“笨啊,到時候就放一些知道根底的夫人小姐們進來不就行了,百姓們不讓進一樣的。”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寺廟力求不出事,也不能違拗公主,那就操作一番唄。

那些世家夫人小姐們肯定不會衝撞公主或是心存歹心,她們比和尚都會小心的麵對公主。

知客僧連連點頭。

有時候地位高了不是你想平易近人就能近得了的。

今年京城裡飲宴賞花的宴會少了很多,畢竟外頭還在平叛,關起門來自娛自樂沒關係,呼朋引伴要是被陛下知道就不妙了。

謝嶸就在公主府裡天天搓麻,還搞了個麻將比賽,護衛下人一起上,第一名五十兩銀子,第二名三十兩,第三名十兩。

她在自己府裡歡樂,然後被寧安知道了,寧安眼珠子一轉,跑去找康平,把謝嶸在公主府聚眾賭博的事告訴了康平,又很是綠茶道,“也怪不得福寧,駙馬在外征戰,她必定是寂寞的,略玩玩也是人之常情。”

康平看了寧安一眼,小時候康平時常被寧安當槍使,現在康平的脾氣依舊不怎麼好,但是她也不傻。

不過康平還是進宮去給謝嶸上眼藥了,大家都是公主,她就是不服氣謝嶸受寵啊。

康平是在皇後麵前告狀謝嶸的,也不忘把寧安拉過來,“要不是寧安姐姐告訴我,我還不知道呢。我們是公主,更應該有表率作用,不該被人說好賭。”

皇後無語的很,好像你們在自己府裡奢侈無度我不知道似的,打個牌而已,你們不打啊?

但是皇後不能這麼說,隻能把謝嶸叫進來點上幾句。

謝嶸笑嘻嘻的,“我又不賭錢,也不招外人進來,就關上門自家消遣一下而已,這又是戳了誰的肺管子?”

皇後笑道,“你不知道戳了多少人的肺管子,她們一個個的虎視眈眈呢!”

謝嶸讓侍女把一盒翡翠做的麻將牌拿上來,“母後,不如我教您玩一局呢,宮裡長日無聊,大家也沒多少事,坐下搓一局,聯絡感情,還能減少事端,咱們不來賭注,也就沒什麼閒言碎語了。”

麻將這玩意謝嶸是成了親搞出來的,成親前她也能弄,但是影響不怎麼好,在如今的社會,未嫁女,已婚女界限很清晰,世人對這兩種女子的要求也有明確的區分。

姑娘家普遍被認為需要嫻靜,美好,養於深閨,不能傳出一點閒言碎語,出嫁了就得侍奉翁姑丈夫,友愛兄弟姐妹,養育子嗣,操持家務等等要求。

謝嶸未成親前搞個麻將出來,被人歪一下嘴,就成了公主閨中就好賭,想出新鮮賭具賭法來。

謝嶸沒準備在曆史上留美名,但也不能留下個好賭的名聲吧。

成了親就沒事了,成了親,公主養麵首都沒關係。

皇後身體不好,隻能歪著,就讓個宮人替她上。

麻將簡單,宮人們大多心靈手巧,教了幾圈就都明白了,皇後都有了幾分興趣,擺牌反正是宮人動手,皇後隻要指點出牌就行。

謝嶸看了幾圈牌,歎為觀止。

這裡的宮人們真是個個人才,她們都是新學,已經會給皇後喂牌了!

謝嶸拉著貼身侍女的衣袖,“你們看看,你們看看,怎麼不多學著點!”

哪像她身邊的下人,一個個恨不得掏空她的口袋,不要說喂牌,那是恨不得鬥她這個地主。

謝嶸的侍女心裡翻白眼,您要是像皇後一樣慷慨,咱們也能給你喂牌,但是她們家公主不要臉的!

皇後就是贏了,最後也是一笑了之把錢全賞下去,謝嶸是把下人的錢全都贏走,然後一毛不拔!

一開始幾個侍女還沒反應過來,後來發現完蛋了,她們手裡的錢都被公主贏走了,公主不賞的!

當然,侍女們也不靠這些銀子過日子,在公主府,吃喝穿戴皆有,但是銀子誰不喜歡?

公主不按常理,她們的銀子也要搜刮!

後來冬至咬咬牙,贏了謝嶸,謝嶸自然不會不給賭資,這下子侍女們開竅了,贏公主啊,為什麼不贏,公主不是一直說麼,願賭服輸!

其實謝嶸最後還是會把這些銀子賞下去,但打牌的時候她是不給的,她的侍女們也都知道她的脾氣,所以打牌的時候絲毫不讓。

謝嶸進了一趟宮,送出去兩幅麻將,一副給皇後,一副當然給江妃,然後大搖大擺回去了。

寧安隻能關上門紮小人,康平氣的直接問侍女,“福寧是專門會灌迷魂湯是嗎?”

侍女不敢開口。

到得年下,五位王爺的叛亂被平定了,大軍要把五位王爺押解進京。

豐慶帝憋了快一年的火終於舒坦了一些,然後他就開始提出要改藩王分封繼承製度。

不分封不行,這是祖宗規矩。

但是怎麼分,以後這王爵如何繼承這些都可以改一改。

誰讓王爺們忘恩負義,不好好替朝廷分憂,隻想著造反呢。

大臣們是讚同的,畢竟藩王的開銷已經成了朝廷最沉重的負擔,能減少一些也是好的。

反正罵名是豐慶帝背著,他們是臣子,隻能聽從。

豐慶帝想著堆得滿滿的內庫,覺得這罵名背也就背了,最起碼實惠是自己的,甘蔗沒有兩頭甜啊,這還是福寧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