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3章 治理的問題(2 / 2)

“儒學怎麼傳播,在當地必然比較難。”

“當地有自己的信仰和文化,但是徒兒想到了,當初在廣州,看到那個教堂的情況。”

“教堂的傳教士是通過給廣州百姓講故事、送一些雞蛋和牛奶等禮物,讓當地百姓產生認同感。”

“我們可不可以效仿?”

他說完了,再期待地往季文靖看去。

李景隆聽了他們師徒的對話,表示沒多少興趣。

現在還是休息時間,還要討論正經的事情,大冬天的,就應該好好享受,馬市和同化吐蕃人,來年再做也不晚。

作為一個享受慣了的人,他的心裡,便是如此想的。

在這裡被藍玉折磨了那麼久,李景隆身心疲憊,難得不用打仗,就是偷懶了,乾活什麼的,最乏味無趣。

隻不過,他在這裡,關係混得最好的,除了柯天朗,就是剛剛來的季文靖,覺得季文靖這個神棍,有點子對自己胃口。

如果朱炫知道他現在的想法,一定會高呼,朱允炆敗得不冤,有這樣的大表哥在,想贏都難了。

“效仿教堂的做法,就不太行了。”

季文靖想了想廣州番禺的情況,搖頭道:“你隻是看到教堂免費發一些小禮物,給當地人講故事,是得到當地人的認同,兩個傳教士也順利地融入其中,但是信教的人多嗎?”

鄭光乘想了一會,搖頭道:“不多!儘管當地人,叫傳教士做洋和尚,但他們依舊不願意信教。”

特納安排來的傳教士,在番禺傳教,其實一直取不得進展。

除了錦衣衛的壓製,還因為中西方文化的隔閡。

他們想要傳教成功,短時間之內,幾乎不可能。

文化層麵的東西,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

“傳教士的做法不可取。”

季文靖又道:“想要把文化傳出去,讓他們學習儒學,忠君愛國,單靠給他們恩惠,還是遠遠不夠,需要用政治上的手段,你回去好好想一想,編戶齊民,政教合一等。”

李景隆聽了,好奇地說道:“編戶齊民有點難做到,吐蕃內部的部落很多,他們沒有固定的居所,和草原上的差不多,至於政教合一,你還打算,利用密宗?”

季文靖解釋道:“他們的部落有一定的流動性,這是事實,但我們先把朵甘思宣慰司的做好,一旦我們大明的商品和糧食流入,能減少部分為生計不得不遷徙流動的部落。”

停頓了下,他補充道:“至於政教合一,不是密宗,是我們的儒學。”

“將來殿下,肯定會安排流官進來。”

“儒學和政治的關係,這是我們所想的合一,不是曹國公你想的那樣。”

“簡單概括,就是科舉。”

“也和我們處理高麗的手段差不多。”

“先是宣揚大明的繁華,讓吐蕃人心生向往,再告訴他們,學習儒學,就能去大明當官,體會大明的繁華。”

“差不多就是這樣了,具體怎麼做,我們還沒細化想下去,但這個得和我們的學院配合一起用。”

季文靖這些想法,都是離開之前,和朱炫討論出來的。

“我北上前,殿下還給了我一個詞。”

“叫做金瓶擎簽。”

“內容也很豐富,但是能不能配合來用,暫時有待驗證,不過殿下提出的想法,有時候真的很管用,也很特彆。”

季文靖又道。

李景隆聽得糊裡糊塗,不是很懂。

鄭光乘聽了,趕緊把季文靖的話,記錄在自己的小本子上麵,這些都是難得的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