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慷慨皇帝再重賞(2 / 2)

他隱晦勸說高穎自己退一步時,撞見高穎和宇文弼正談起李玄霸請求印刷他們標注過的儒經的事。

李玄霸的理由是,雕版印刷能飛速印出很多書籍,但民間隻用它來印刷佛經。佛經雖引人向善,但也引人出世,且是外來的經書。我等士人,還是應該多學儒。

隋文帝雖然信佛,也大力推廣儒經。而士人雖然大多儒釋道三修,內在可能還要

夾雜一點不可言說的法家兵家縱橫家之類的,但經曆過魏晉南北朝的放縱後,清醒的士人又開始重拾儒經正統,並嘗

試用傳統的儒釋道融合成新的儒經聖學。

高穎和宇文弼就是朝中最重視推行儒學的人之一。他們看到李玄霸的信,自然心動。

兩人歎息,他們曾經見有貧寒人家花錢購買印刷的佛經虔誠供奉,居然沒想到雕版也可以印儒經。

楊昭也是重儒之人。他深知要治理國家,還是得落在儒學身上。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回京,想親自觀察這件事。

楊昭感慨道: “如此一改,印刷書籍的字跡會清晰許多。用來印儒經,也算合適了。”

柴紹驚訝道: "印儒經?這是李三郎想到的主意?"

李玄霸點頭。

柴紹誇張道: “朝中這麼多大儒都沒想到,三郎真厲害。”李世民得意: “那是!我弟弟最厲害!”李三娘笑道: “那你呢?”

李世民叉腰: “和弟弟一樣厲害。”眾人皆笑。

李玄霸曲著手指撓了撓臉頰,被誇得有些不好意思。不過他也很疑惑,雕版印刷術已經流行了許久,但在五代後唐時,丞相馮道、李愚才第一次奏請印刷儒經。

可能朝中的大人物們確實不太注意民間的事吧。

看到李玄霸的“玩具”,楊昭覺得李玄霸的建議大為可行: “表弟,你可以將這機巧獻與陛下嗎?當然,陛下肯定不會白拿你的東西。"

李玄霸道: “陛下隨意取用就是。不過一些小玩意兒,哪稱得上‘獻’字?我可不想傳出擅長木工活的名聲。"

楊昭笑道: "傳出又如何?諸葛武侯也擅長機巧,表弟便是諸葛在世。"

李玄霸拱手道: “雖我不可能成為諸葛武侯在世,但表兄都能這麼誇了,我就當做是對我的勉勵,厚著臉皮應了。"

李世民眼睛轉溜溜,道: “我也想當諸葛武侯!阿玄,我們一起吧!”

李玄霸無語: “諸葛武侯還能兩個人?”

李世民道: "為何不能?諸葛武侯多多益善!"

楊昭失笑: “二郎說得對,多多益善。你們二人都成為諸葛武侯

。”

李世民得意: “表兄也說得對,嘿嘿。”

李玄霸更無語。嘿嘿你個頭。

二哥小時候想成為的人真多,一會兒冠軍侯,一會兒衛青,現在還想當諸葛武侯了。不知道二哥當了皇帝之後回憶童年的夢想,會不會感到尷尬。

大概率二哥長大了也和現在臉皮一樣厚,完全不會尷尬,還會調侃幾句。李玄霸慷慨地將模型獻給了太子。楊昭讓人馬不停蹄地將這件事奏給皇帝。

楊廣得知此事後十分高興。

他本就是好大喜功之人,任何能造成大聲勢的事他都喜歡。

於是他給太子下令,召集工匠研究這個印刷術,先印儒經,再印曆法,然後把他登基後發的招賢令等聖旨編撰成“聖言”,印刷後到各地分發。

如果印刷效果很好

,楊廣就想召集人把宮中收藏的孤本編撰成一部圖書合集,然後多印刷幾部,在東京、江都各藏幾部。

楊廣自己是奢侈的人,所以與隋文帝的摳摳索索不一樣,他獎賞得他喜愛的人很慷慨。楊廣當即寫信給李玄霸,問李玄霸想不想當侍中。

侍中現在隻是一個虛職,一般是皇帝親近之人的“加官”。如果單獨封侍中,隻是拿俸祿,不用乾活。

李世民得知此事後,高興得一蹦三張高: “好呀!阿玄先去當官!哥哥隨後跟上!”

李淵也十分高興。

李建成心裡雖有些酸,但還是做出了一副好兄長的模樣,恭喜李玄霸。隻竇夫人皺眉: "會不會太過招搖?"

李玄霸想了想,道: “父親,請幫我拒絕陛下的好意,換成一些田地錢財。”李淵疑惑: "為何?"

李玄霸道: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我和二哥先是伴駕,父親又被征辟入朝,我又得侍中官職,榮寵太過。如母親所說,我還年幼,福氣太重,不一定能承受得住。古來許多年幼時入朝為官者,命都不太好。"

此時不僅很信讖緯之術,也信“命數”。李玄霸隻說家中榮寵太過,李淵還不以為意。

他身為皇帝表兄,榮寵再過都是應該的。何況他家的榮寵,比起皇帝身邊的寵臣宇文述一家大大不如。

br />

李玄霸自出生起身體就不好,又顯得過分聰慧,很符合史書中那些早夭神童的特征。李玄霸見父親被說動,又道: “再者,父親,我想科舉入朝。”

李淵想也不想道: “不準!科舉入朝會受人鄙夷,你沒看到先帝科舉征辟的人都是什麼處境嗎?"

李玄霸當然知道。

雖然後世記載“明經”起自隋文帝, "進士"起自隋煬帝。實際上漢朝察舉製時,被舉薦的賢才入朝後會通過考試甄選,就已經有了“明經”和“進士”的分科稱呼。

相反,後世經過考古,隋文帝和隋煬帝關於科舉取士的詔令中,沒有出現“明經”和“科舉”的文字。

這不是說隋文帝和隋煬帝沒有開這兩科。他們隻是沿用了古人考試分類稱呼,沒有特意點明,對科舉取士沒有後世想象的那麼重視。

隋文帝是真的不太重視科舉招攬的人才,更信任勳貴和世家蔭蔽做官的人才。

隋文帝一朝通過科舉入朝的人才,大部分如王貞,給個縣尉就打發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