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9章 止念 聽息 觀光(1 / 2)

證道真仙,除了將體內真元轉化為仙氣,鑄就先天道體,洗煉神魂,使三者歸一,成就無上仙基外,還有一個需要重視的地方,那就是心境。

禪宗有兩首很出名詩:一為“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一首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後一首太玄,已達“山是山,山非山;水是水,水非水”的境界。初入修行的人根本無法做到,所以必須先從第一首的境界做起。等領悟透後,待機緣到來,才能參悟第二首。

證道真仙隻所以需要重視心境,是因為仙本凡人。

人食五穀雜糧,必有七情六欲。

雖然修到這境界早已能辟穀,但還未成仙之時,必有一些經曆,有些往往難忘。這些東西在心頭久了,自己遺忘,但天劫來臨之時。這些東西就會如電影膠片般,從心頭一一掠過,最後化為心魔,衝擊神魂。若是應對不好,就會落個身死道消的下場。

所以,證道真仙的時候才會強調修心。

禪宗第一首詩就是將凡俗肉身看做菩提樹,心看做明鏡台。

有空的時候擦一擦,免得被灰塵遮住,心境有瑕,和儒家的吾日三省吾身有異曲同工之妙。

修心法門在各宗不算什麼秘密,隻是很多人都把時間用來修煉強大自己功法,而很少修煉心靈之道,也隻有一些比較注重的長者才會時不時強調一下。

修心法門的境界主要:止念、聽息、觀光。

止念無需去說,就是去除雜念。

去除雜念後麵是聽息,也就是入靜。

聽息之道,凝神內住,專心養靜。要求一呼一吸全憑自然,兩耳內聽,摒除外界一切乾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久而久之,自然常靜。到了最後,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都感覺不存在了,也就是入靜境界。

觀光乃是煉性,真常幻境,若實還虛,若有似無,有意無意,十分玄奧。

修煉此法,需以心神觀想虛無。

虛無之地,空蕩蕩,靜寂無比。忽有一日,出現點點瑩光,那就是性靈之光,也就是心靈之光。初時點點,飄移不定,微弱無比。隨著觀想的時間變長,光點增多,開始往外溢散。此時當以心神收攝,化虛光為實質。此後觀想,宛如實質的光點越來越多,漸漸聚成一團。

圓陀陀,光灼灼。

自此性光圓滿,諸邪不侵,萬魔難入,隻是能達到這個境界的人是少之又少。

聽息與觀光之道,看似容易,其實艱難。

聽息雖名為聽息,其實無聽;觀光雖名為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於無;觀光無光,光觀於無。無息之息,謂之真息;無光之光,謂之真光,由此真靜。

因而圓融無礙,心間無漏,再無一物能落。

這就是禪宗第二首禪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

想修煉到這種境界,必須陷入曠日彌久的苦修,也不知要何年何月才能修成。公良能夠做到止念聽息,觀光小成,但要達到心間無漏的真靜境界,估計一輩子也不可能修煉到。

除了這種苦修,還有一種證道真仙時避免心魔來襲的方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