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1 / 2)

高皇帝曾說過‘天下之大, 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 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 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製, 為久安長治之計’,簡單來說就是朱元璋要搞分封製。

一開始寧王授封於大寧, 也就是‘寧’封號的由來,但在永樂元年二月, 太.宗以大寧兵戈之後, 民物凋耗,是以改寧王府於南昌府。

第一任寧王是高皇帝的第十七子朱權, 十三歲被封寧王, 兩年後就藩大寧, 麾下朵顏三衛驍勇善戰。他年輕時善於謀略,戰功赫赫, 後來來到南寧後開始修身養性, 寄情於戲曲、遊娛、著述和釋道, 在南昌風評極好。

如今的寧王之位傳到朱權的曾孫, 朱奠培的嫡長子,原先的寧康王朱覲鈞, 弘治五年襲封寧王, 也就是前年。

按道理揚州的江芸是和南昌的寧王沒關係的。

但巧了不是,得益於江如琅的不正心思,以及江芸芸的大膽, 弱小不堪的江芸芸也曾刀指寧王庶長子,如今的上高郡王朱宸濠……的身邊大太監。

要是他不說他爹是寧王府典籍,她還不敢這麼囂張。

在那個事情後,江芸芸曾認真研究過明朝的王爺,雖說朱元璋一開始就分封了二十五位藩王,但他之所以考慮這個很早就被前朝放棄的政策,一方麵是為了鞏固江山,讓大明朝千秋萬代傳下去,而且也需要藩王們身先士卒鎮守邊疆,第三也能平衡外戚,權臣,乃至一起打天下的貴族功勳們,最重要的是當初大明有一個好太子朱標。

但為此,朱元璋也采取了製約的手段。

第一是隻有軍權,且軍權受限,比如每王府之設三護衛,比如寧王的朵顏三衛,一護衛在三千人到一萬九千人不等,最重要的是這些軍隊隸屬兵部,尋常保護安全是隨意指揮,但要是大規模調動,則需要兵部批準。

第二則是立下祖訓,《皇明祖訓》是老朱家的家規,裡麵詳細記載了若是藩王謀反以及其他違法犯罪後的處置。

第三在太.宗清君側後,甚至還規定藩王不可結交地方官員,王府內的官員有勸解王爺的職責,監察禦史可以彈劾王爺以及屬官。

所以,江芸芸一下就判斷出這個典籍渾身都是漏洞,一個不曾阻攔上高郡王離開封地就是大錯,若是捅到台前,彆說揚州當年還發生人命,事情鬨得不小,便是尋常無事時,這種錯誤十有八.九,最重是罷官,最低也是貶官,就算寧王願意為他上折子求情,陛下也一般是不聽的。

朝廷比誰都害怕,王爺們和任何一位內外官員關係太好。

所以那位孫典籍若是真來了,誰怕誰還真不一定。

“你認識寧王的人?”一側的袁端聞言,眉心微微皺起,“你怎麼會認識寧王的人?”

江芸芸生出手指比劃著:“略略有過交集。”

袁端沉默,隨後嚴厲說道:“你可是讀書人。”

江芸芸瞧著他不悅的樣子,怯怯說道:“知道的。”

袁端見小孩被嚇到了,歎氣說道:“這事便算了,我替你收拾,但你開學第一天就打同學,我可要寫信告訴你老師去。”

江芸芸嘴角微動,嘴巴一癟,委屈說道:“是他先罵我的。”

袁端自然知道孫相和是什麼狗脾氣,要不是有一個寧王府典籍的爹,如何能來白鹿洞學院,但自己一開始確實考慮不周。

“為什麼不把他趕走啊。”江芸芸話鋒一轉,好奇問道,“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我看整個丙班都無心學習,一旦不好學的風氣刹不住,也會牽連到其他班級的。”

“他爹是王府典籍,寧惠王親自來信,我不得不收。”袁端解釋著。

江芸芸哦了一聲,話鋒一轉:“但現在是新寧王了。”

袁端眉心一動。

“我時常覺得,若是想要改變一件事情,在新舊交替之間才是最好的時間。”江芸芸小心翼翼說道。

袁端沉默打量著她,隨後不解說道:“何必趕儘殺絕,這可是在江西。”

江芸芸不好意思說道:“在校內,我既已經狠狠得罪他,就不能心慈手軟,這對我和幺兒都不好,而且山長的辦法不外乎是相互道歉,孫家會看在您的麵子上,我們也不能讓您為難,但我們又沒有錯。”

“若是在校外,其實更難下手,越是人多,就算他們膽大包天,可我聽說江西的錦衣衛一向最多,再說若要忌憚,若是其他王爺我尚且忌憚幾分,但這個是寧王。”

袁端臉上露出詫異之色,開始重新打量這個小孩。

江芸芸話鋒一轉,和顏悅色指責著:“而且這人不讀書!敗壞學風!帶壞同學!違反校紀!褻瀆聖賢!就該殺雞儆猴,以儆效尤,讓我們白鹿洞書院學子們心生畏懼,從而學業蒸蒸日上!成績一日千裡!”

聽了全程的聞實道忍不住笑說道:“你瞧著很有當山長的潛質。”

江芸芸眼睛一亮:“真的嘛!”

袁端咳嗽一聲:“我還在呢。”

江芸芸立馬心虛。

聞實道笑得不行:“你老師還說你穩重,你瞧著可真是……開朗。”

江芸芸笑眯眯的。

“那你打算如何?”袁端捏著花白胡子,沉吟片刻後問道,“若是真的叫來寧王府的人,後麵如何收場可就不好說了。”

“隻需要再請一人來就好了。”江芸芸趴在他耳邊嘀嘀咕咕著。

袁端的眉心一會鬆,一會緊,隨後越來越緊,到最後隻是打量著江芸芸,氣笑了:“好大的膽子啊。”

江芸芸眼巴巴地看著他。

“我們認識的!”她信誓旦旦說道,“十有八.九會來的。”

—— ——

寧王府的規模是目前所有王爺裡能排的上前排的,當年太.祖為寧王重新規劃封地時,可是照搬了當年高皇帝給自己兒子建照的規模,而且南昌富裕,第一任寧王交友甚多,在位多年和每一位任職官員都關係極好,後麵幾位也都大差不差,格外尊重讀書人,每每都有不小心的擴建,但大家顧忌寧王不能外出,多一個花園,多一個院子也是應該的,大都心照不宣。

內外院間的書房內,孫典籍給上高郡王上好課,就起身告辭。

“陳公公,送送孫典籍。”朱宸濠起身,溫和說道。

他長著一雙格外動人多情的淺色瞳仁,此刻微微彎起,越發顯得和藹可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