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1 / 2)

,最快更新大佬拯救計劃最新章節!

郝教授指著打開的糧袋子說:“這裡麵陪葬的軍糧,實際就是先秦的五穀,稻、黍、稷、麥、菽。”

要說這些知識,在場的大部分那都是行家。

但是對照實物再看就

“這麼一堆黑乎乎的顆粒狀,郝教授你是怎麼區分出來的?”

有人弱弱的問。

郝教授勾唇一笑:“先秦的文獻資料並沒有說五穀具體指哪五穀,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對《周禮天官疾醫》內容“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中的“五穀”做“麻、黍、稷、麥、豆也”的注釋。”

顏華擔心郝教授一直說話缺氧會比較快,接了話:“但東漢經學家趙歧則對《孟子·滕文公上》內容“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中的“五穀”做“稻、黍、稷、麥、菽”的注釋。”

“另外,東漢文學家王逸也對《楚辭·大招》“五穀六仞”中的“五穀”做“稻、稷、麥、豆、麻”的注釋。”

郝教授很是讚賞的點頭:“不錯。”

“三種注釋,主要分歧點在“稻”和“麻”上麵,這主要是因為不同的經學家所處的地區不一樣,能接觸到的穀物也不一樣,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先秦時代的主要穀物作物為黍、稷(粟)、麥、菽、稻、麻。”

郝教授再指了指那些糧袋子:“這裡並沒有麻,所以這裡陪葬的五穀是稻、黍、稷、麥、菽。”

“古代的黍也就是我們現在的黃粘米,其是最早被馴化的農作物之一。”

“黍比較耐乾旱,適合西北地區的乾旱氣候,同時又是釀酒的好材料,商代時期就廣泛種植黍來釀酒。”

“稷被馴化時間則要晚於黍,稷就是我們現在的小米。”

“稷在當時作為五穀之長,因為非常適合黃河領域的氣候條件,產量也高,故而在商周時期的種植麵積也最大。”

“菽就是大豆,菽在春秋末期及戰國時期取代了黍的地位,成為黃河流域僅次於粟米的主要食物。”

顏華順口接了句:“菽能取代黍的地位,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菽的產量大,適應性強,耐貧瘠;”

“二是春秋末年石磨的發明(相傳石磨為魯班所發明的)及普及改變了菽等食物的食用方式,即大豆可以研磨成粉做成豆餅等。”

“戰國時期,隨著南方人口的增加,長江流域水稻的種植麵積也逐步得到提高,稻米的口感雖然好,但當時的稻米單位產量極低,所以依然沒辦法滿足龐大的人口需求,且隻有上層貴族才能食用稻米。”

稻、麥不必解釋,古往今來這兩種糧食的名字都沒有變過,誰都認識,所以這很默契的一老一少都沒有再提。

看著眼前的實物,眾人有種正在上課的錯覺。

雖然眼前的實物例子全都是黑乎乎的,但經過郝教授的講解,再看向那些黑乎乎的糧食時,就越看越形象了。

眾人一臉的恍然大悟狀,很是捧郝教授的場。

郝教授心情頗好,讓顏華拿著幾個樣品密封瓶,每種糧食都裝一點帶走。

萬一後續出了什麼變故,起碼他們現在有記錄有樣品。

這些將來都會是極其寶貴的文獻。

顏華的速度很快,執行力極強。

五隻小瓶子被放進工具箱中,郝教授帶著眾人繼續向前。

艮卦最下麵是一個長橫,所以他們並沒有再遇到石門,很是通暢的走到了頭繼而向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