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曾經的影響(1 / 2)

將區政府的政務暫時交給董大為,張元慶全身心前往各鄉鎮和街道調研。

張元慶堅信,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他沒有選擇一來繁華區就先燒三把火,也是因為如此。這種把管理當做套路來做的人,早晚都要栽跟頭的。

想要成事,天時地利人和而已。不了解情況亂燒一氣,不過就是一個笑話而已。在做事之前,還是要把基礎打好。地利和人和總要占一樣,然後靜等天時到來,也就是機會來臨。

更何況,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弈者通盤無妙手。很多事情要做好,都是潤物細無聲的完成的。

在前往調研期間,區政府辦公室主任葉淩為張元慶找來了秘書,是一個才考入編製的應屆生。看起來挺白淨的,一臉的書卷氣。

張元慶考校了他幾個問題,發現他的文學底蘊不錯,又看了他寫過的幾篇文章,基本功也比較過關。

於是張元慶就先用了起來,讓他主要負責安排自己調研。例如今天要去哪裡,幫忙聯係一下,至於陪同就不需要了,留下來防止錯過了一些重要活動的邀請。

張元慶去哪裡都是輕車簡從,區政府安排車輛把他送過去,他就找相關負責人了解情況,了解存在的困難。

他先去了五大鄉鎮,由於張元慶近幾年都是在縣域工作,對鄉鎮還是比較了解的。繁華區的鄉鎮,不同於常溪縣的鄉鎮。

常溪縣的鄉鎮屬於典型的農業鄉鎮,而且有山有水,旅遊資源豐富,還有一些土特產產業可以加以挖掘。

張元慶在五大鄉鎮之中,普遍感受到的是發展比較雜亂。不是說基層沒有人想做事,而是規劃上存在先天不足,一些高汙染鄉鎮企業導致環境也很差。

而且城鄉發展不平衡,特彆是有的鄉鎮農村區域房屋破舊、 配套欠缺,最顯而易見的是高鐵走廊、高速路兩側農村區域因地理環境製約影響, 品相差,顯示度不高,建成區與拆遷區、新區與老舊片區、城中村交織粘連,城鄉結合部量大、麵廣、點多。

尤其在五鎮之中最落後的王台鎮調研時,這些鎮領導之中,也有不少想要做事的,可是麵對這種複雜的局麵,也是束手無策,很難打開局麵。

張元慶走到哪裡就詳細記錄,並且把一些思考都記了上去。剛開始的時候,一些鄉鎮都覺得張元慶這個區長是走過場。

可是張元慶跟著他們爬高上低,例如繁華區一個垃圾中轉站,很多人都說揚塵問題。他跟著人家去現場查看,的確環境非常惡劣,已經影響到附近人家。

張元慶找垃圾站負責人協調,這個繁華區區長的帽子還是管用的,很快就答應整改。就這樣,張元慶每隔幾天還會去看一下。

人家看這個區長玩真的,後來就真的落實整改。這也讓一些鄉鎮看到了張元慶的誠意。

五大鄉鎮看完之後,張元慶轉而去街道辦事處了解情況。張元慶去虎巢路的時候,專程喊範虎臣陪同來他老單位。

實際上張元慶半個月來,在全區開展調研,全區乾部對此褒貶不一。範虎臣卻知道,張元慶這正是想要做事的表現。

範虎臣那次見麵,他自己也知道沒有得到張元慶的欣賞,他回去之後又研究了對方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