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真實邊界(1 / 2)

七號空間 中原明月 5253 字 2個月前

《七號空間》全本免費閱讀

無邊的空洞中突然出現第一抹色彩,非常微弱,但後來這一抹色彩迅速擴大了起來。開始充滿了整個空間,世界突然出現了……

耳中忽然傳來一絲微弱的聲音,我在類似於以前半睡半醒的狀態中慢慢的醒來了……

這很好。

66666號,您的這一階段冬眠已經終止,您已經冬眠233年3個月8天0小時,您的剩餘冬眠時間權限為513天。

亞洲六號冬眠中心,公元紀元2466年6月6日6點6分。

這個小小的信息窗口在剛剛蘇醒的我麵前顯示了不到一分鐘,然後就消失了。我看到了光潔的金屬天花板。我!習慣了盯著天花板看,想著會不會突然露出來一個彈窗?或者是信息窗口之類的……

但很顯然,什麼都沒有,看到的隻類似於不鏽鋼的光滑的金屬表麵。感覺這個病房有點像21世紀的病房了,難不成又退回去了?不過這也蠻好的,那麼多窗口看著眼花,心煩。

一個護士來了,她沒有與我任何交流。隻是默默的向我身上連接的醫學設備拆掉,我看了看她的服裝。潔淨,光滑,但是卻沒有那種動態的圖片與影像了。

“下一個。”護士說。

隨後,我被推了出去,在醫院的走廊裡我試了試,嗯,適應瞳孔大小的燈光依然沒有變,反而更靈活,更高級了。

這一點很好。

我旁邊沒有彆的冬眠人,與200多年前相比,顯得無聊很多。

我隻是一個人靜靜的躺在床上,如果說上一後麵還有幾個熟人的話。這一次冬眠,我身邊沒有任何人,所有人都早已死去了,成為了曆史。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忽然開始有點後悔之前的決定。

我躺在床上望向窗外,忽然心裡有一種幻覺。會不會我並沒有經曆這一切?一切都是假的,我可能還在21世紀,甚至還可能是那個十幾歲的中學生。這一切都太難以置信了,可能隻是做了一個極長的夢。

但窗外超出我理解的景象和彈出的信息窗口打斷了我,終止了我的幻想。那是極其小的窗口,裡麵寫著醫院提供的服務。我可以隨時把醫生護士叫過來,隻需要摁一下按鈕。

病床開始自適應調節成我最舒服的形狀,這個時代的飯比兩個世紀前更好吃,服務也相當人性化。總的來說,這是一個更好的時代。

我在信息窗口中點擊了一本曆史書,開始把這200多年間發生的大概事件看一下。

這一次冬眠比上一次更久,上一次一百七十八年,這一次整整二百三十三年。我才意識到,絕大多數人已經不生活在地球上了。人類經曆過太空時代,技術爆炸,第二次文藝複興,共產主義運動。一係列過後,已經達到了整個人類文明的頂峰。可控核聚變的宇宙飛船已經遍布了整個太陽係,甚至還探索過附近幾光年的半人馬座。但這已經是極限了,光速的上限鎖死了文明,空間躍遷技術被證實無法實現。

人類進入了共產主義社會,曲率驅動引擎也研發多年即將成為現實。但並沒有發現外星人、外星文明。除了一些奇怪的、疑似文明的無線電信號之類的。

太陽係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溫床,人類可以永久的生活在這裡。但也就僅此而已了,人類沒有辦法將任何有質量、有信息的東西超越光速,也沒有辦法空間躍遷。即使曲率驅動引擎搞出來。也隻是人類文明這個中年人,探索一輩子發現了儘頭,在走向毀滅的孤島前的最後一次探索。

文明孤島理論被證實了,成為了費米悖論最後的解釋。

費米悖論:“如果人類文明是一個平庸的的文明,也就是說宇宙中存在大量處於不同階段的文明,這裡麵必然有相當比例是超過地球文明的,這些文明中也必然存在超過地球數百萬乃至數億年的文明存在,因為幾百萬年也隻不過是宇宙尺度下的轉眼一瞬和已。根據人類文明的進化史來看,人類僅僅在文明出現幾千年的時間裡就可以造出太空飛船,那超過人類文明百萬年乃至數億年的文明應該早就有人類難以想象的發達科技,一定可以探測到地球,甚至飛臨到地球,那他們在哪裡呢?”

對此,最後的解釋:“人類所處的這個宇宙很可能是被設計好的,光速不可超越和空間躍遷的不存在和宇宙尺度過於大以及正在不斷超光速膨脹。物理定律是不可更改的,而這個宇宙的物理定律卻徹底鎖死了文明的上限。人類可以改造和利用的空間是很有限的,永遠被鎖死在了極小的空間裡。 即使有外星文明,他們可能早就發展到了人類目前的現狀,但被這個宇宙的物理定律徹底鎖死了。距離的障礙,可能是所有文明無法逾越的障礙。當然,被困在孤島上的文明是無法相互聯係的。(除非距離像太陽係跟半人馬座那麼近)文明孤島理論從根本上否定了比技術瓶頸更可怕的文明互聯的可能性,即人類的極限決定了我們無法突破宇宙的屏障。”

我靜靜的躺在了床上,絕大多數人或許還沒有意識到這些,或者壓根就不關心這些。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這並不重要。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永遠生活在一個美麗的童話中。是最好的選擇,這是對的。但對於仰望星空的人來說,這給所有人判了精神上的死刑。

在走出精神死刑的最後一步前,永遠的童話也在即將到來。

我還依稀記得400多年前在電視機前看《三國演義》漢獻帝退位的那一段,有一個大臣說:“天下豈有不亡之國,不敗之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