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第一出戲,名喚《望江亭》,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譚記兒在望江亭內設計對付權貴楊衙內的故事。
扮演譚記兒的角兒一出場,便是新寡,為躲避惡少楊衙內而暫居在女道觀中,道觀的觀主有心撮合她與自己同樣失偶的侄兒,兩人也正好是一見鐘情。
戲演到這裡,便引起了台下眾位妃嬪們的激烈討論。
這些人大致分為兩派,一派連聲稱讚譚記兒不畏強權的美好品質,主張她同觀主的侄兒結為連理;而另一派,則認為女子既然出嫁,便應該從一而終,譚記兒既然已經到了這女觀中,就應該本本分分做人,不該再招惹他人。
雙方各持己見,竟是誰也不肯讓著誰。如此一來,便陷入了僵局。
正巧台下坐著一位顧容華,她父親乃是前朝有名的武將,她本人自然也是虎父無犬女、巾幗不讓須眉的典型代表。
隻是,她雖然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卻也繼承了其父有話直說的直爽。好比現
在,眼看著雙方爭執不休,台上演戲之人也因為不清楚情況而停下了表演,她便開口道:“咱們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你說服不了我,我也說服不了你,與其這麼僵持著,不如找德妃娘娘評評理,你們說如何?”
其實這件事,德妃無論怎麼點評都不對,若是她支持其中一方,另外一方的人必定會不服氣。但若是她不出麵,又會讓眾人覺得她難以服眾,德妃看了此刻在席上翹著二郎腿,表現得大大咧咧的顧容華一眼,真不知道她是真直爽,還是笑裡藏刀。
發現眾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自己身上,德妃輕輕咳了一聲,“既然顧容華都這樣說了,那本宮也當著各位妹妹的麵兒,說一說自己的見解。”
她考了一眼台下的眾人,發現無人阻攔,便繼續道:“本宮觀這譚記兒,實在是咱們女子的楷模,諸位妹妹莫要著急,且聽我把話講完。”
此言一出,剛才欲要開口反駁之人,張了張嘴,到底沒說什麼。
德妃又道,“本宮誇讚譚記兒,並不是指她與那觀主侄兒的露水情緣,不管這結局如何,到底是話本中的人物,若是在這上麵寄予了自己過多的情感,反倒違反了看戲的本意。
本宮驚訝的,是那楊衙內如此逼迫於她,她還能夠恪守本心,沒有屈服,這樣的
妙人兒,便是放在本朝,恐怕也是少見的。當然了,有咱們陛下這位明君在,也不可能有楊衙內這樣的人存在。”
她這般一打趣,原先場中緊張的氣氛瞬間化為烏有,不少妃嬪都笑出聲來,敢當中談及陛下的,恐怕也就隻有德妃娘娘了。
“不過,”德妃話鋒一轉,“像譚記兒這樣的美人兒,本宮反倒想看看她獨處的日子,必定也是有趣極了,這樣早早嫁了人,總歸讓人有些遺憾呢。”
她這樣一說,原先各持意見的妃嬪們紛紛笑出聲來,也沒有了先前那種非要論出個勝負的意思。
見此,德妃輕笑一聲,“好了,本宮在這裡班門弄斧了,倒是耽誤了各位妹妹的時間,咱們還是繼續把戲看完吧。”
此言一出,台下的眾人紛紛點頭,一場糾紛,在還未興起之前,就被德妃消弭於無形。經此一事,恐怕宮中的妃嬪們,都會高看德妃娘娘一眼。
等到眾人的注意力回到台上,德妃喚來身邊的丫鬟,在她耳邊低聲道:“快去查一查,點這出戲的人是誰。”
不管是誰,今天席上的局麵,若不是她反應快,恐怕又是一場紛爭,到頭來旁人
隻會將後果歸咎於她頭上,德妃又不是個傻子,不管點這出戲的人有意還是無意,小心防備著一些,總是出不了什麼差錯。
沒過多久,便有下人來彙報,原來,點這出《望江亭》的人,正是先前說讓德妃替大家論個公道的顧容華。
顧容華,德妃在心裡默念道,其實若不是今天這樁事,她原先竟未曾注意到這麼個人。聽說她的家族乃是世代的武將,平素向來為人直爽,說話也是不屈小節,可是方才她的表現,真的隻是無心之舉嗎?
德妃微微皺眉,暫且將此事記在了心上。
《望江亭》之後,便是各個妃嬪點的戲,這次說是請戲台子,其實也不過是將眾人聚在一起,湊個熱鬨。相對的,看戲也並不是德妃的本意,不過是為了向眾人顯示自己的能力,所以到了她這裡,也是隨意點了一出,放在了最後麵。
這戲班子也確實不輸它的名頭,接下來的演出越發的精彩,看的台下的妃嬪們大呼過癮。若是哪出戲得了眾人的連連叫好,點戲的那個妃子也是跟著開心;而若是哪出戲引得眾人淚水連連,戲結束之後,眾人也是相視一笑。
也因此,隨著戲曲演出了大半,眾人之間的情誼相比之前也是深厚了許多。沒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