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至(1 / 2)

顧家村位於兩座大山的交接處,幾乎在半山腰上,要穿過一條長長的山路,才能到達山腳下。土改後,顧家村被並入十裡路外的清風鎮,歸清風公社管理。山高水遠,窮鄉僻壤,一般都無人問津。

工作人員下鄉探訪,靠兩條腿行走,一年能來一次都算不錯。

顧家村上下五十幾戶人家,大多數是世代居住在這兒的,貧富差距並不是很大,細論起來一村人都是親戚。戰爭年代,他們與世隔絕,靠著山裡的豐富的物資,好歹是熬了過來。這兩年年景好了些,大家的生活水平也相對提高了不少。

山體緩和且靠近河流的地方被開辟出大片的農田,周圍都立了護欄,一則是防止山上的野物下來禍害,也是為了規劃好每一片田的大小。

而遠離河邊,稍微陡峭些的地方建起了一棟棟房子,鱗次櫛比,一戶緊接著一戶,一頭一尾分彆是顧家村如今的村長,也就是兼任大隊長和支書的顧建軍以及他哥哥顧建黨,顧建黨是退伍老兵,在鎮上也有幾分麵子,說一不二,村裡人對他都很敬重。

唯一的例外就是顧德山。

他爹早逝,留下顧老娘一人拉扯大了四個孩子,日子過得很是不容易。到了顧德山該結婚的年紀,實在窮,顧老娘在媒人的牽線下,將長女顧愛德嫁到山外邊的董家村,給顧德山換來了他家的大女董美華,跟顧德山同歲,也是個硬生生被窮家拖累的老姑娘。

等長女出嫁,長媳進門,日子總算是有了點盼頭。

之後,在征兵的時候顧老娘托顧建黨的關係,將小兒子顧德田送去當兵,然後用這些年省吃儉用省下來的錢給三兒子顧德海娶了娘家表姐的女兒,附近最大的村落,梁茜。好歹,是把幾個孩子都安置好了,就在她翹腳準備當老太太時,卻沒想到,陰溝裡翻了船。

按說,顧老娘的性子強硬,跟兒媳婦們相處應該很強勢,在家說一不二才是。無奈一個是換親來的,指著對她好些,也叫女兒在婆家好過些。一個是親戚的孩子,好歹還有娘家的關係在,而且娘家好幾個兄弟,不能蹉磨,她隻能收斂著脾氣,倒贏了一大波稱讚。

隻是誰也沒猜到的是,在梁茜進門後一個接一個生時,董美華的肚子毫無動靜。第五年,梁茜都生仨了,她還一個都沒有。

村裡頭關於顧德山和董美華兩人沒孩子這件事兒的閒話那是人人都知道,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必聊話題,也成了顧老娘的心病。一開始還好,麵上維持得住,即使有小問題,也都算糊弄得過去。慢慢的,婆媳之間摩擦越來越多,甚至董美華跟梁茜兩妯娌之間也開始發生爭執。

這樣的日子不好過,尤其是夾心餅乾顧德山以及顧德海。

兩人十分無奈,夾在老婆和老娘中間,日子過得那叫一個艱難,顧德山心裡一次次尋思著分家的可能,並且在想辦法付諸實際。

因著接連的旱災,村人們的日子越發艱難起來,家裡的糧食不夠吃,顧老娘的意思是先緊著孩子,而董美華不同意。她跟梁茜被大家拿來比較多了,心裡也就不自覺地開始計較,總覺得顧老娘這是偏幫顧德海一家子,三五天就要吵一場,甚至後來都險些乾起來。

顧德山看著妻子,勸又勸不得,哄又哄不了,眼看著董美華跟帶刺的一樣,碰一下都紮手,整個人都焦躁不安,日子也過得格外不舒心。

再一次爆發了劇烈爭吵後,顧德山終於受不了了,他帶著董美華,在遠離村人房子的另一端建了三間土胚房,正式從家裡搬出去住。

這個家分的不正式,畢竟原本一家子雖然是在一起生活,手裡頭的錢卻都是各自管著,顧老娘手裡頭有錢,但大多是老三寄回來的津貼。顧德山隻從家裡帶了房間裡的家具,其他東西都是後來慢慢攢起來的。

顧老娘一開始暴跳如雷,直說不認這個兒子了,後來慢慢也接受這個事實。可能是因為住得遠了些,矛盾緩和,加上日子的確好過了起來,婆媳間相處反倒融洽了。

小夫妻倆搬出來單獨過日子,關上門開誠布公談過,如果三十歲之前還沒有孩子,就去抱養一個,不拘著是男娃女娃。可他們自己是談好了,村裡頭關於他們的閒話就沒斷過,董美華跟好幾個老娘們乾過架,鬨了矛盾的結果就是,說她閒話的越來越多。

經過這些長舌婦的宣導,慢慢的連帶顧德山在村裡頭的名聲都不怎麼樣。以訛傳訛,說得多了,哪怕是假的,慢慢也有人信以為真。顧德山和董美華硬生生被說成是不孝不悌,被顧老娘趕出去的反麵教材。

没有了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