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推廣】(2 / 2)

傳統的收割方式,農民必須一直揮膀子,連續工作一天下來,睡覺時兩隻手臂都酸痛難當,機器脫粒則要輕鬆得多。

當天下午,周赫煊便跟商人們討論合作細節。

最後彼此協商後的結果是:商人負責生產和銷售,每台機器售價的百分之一,抽出來做為專利使用費。專利使用期限為五年,過了年限便不再收費。

百分之一的專利費非常低,但在民國時期已經難能可貴了。即便如此,估計也有商人虛報銷售數量,從而逃避專利使用費。

沒辦法啊,國情如此,隻能捏著鼻子認了。

李書華對此非常滿意,他覺得就算一分錢專利費不收,能夠利國利民也是好的。

不僅全國商會聯合會同意合作,農礦部也答應幫忙推廣。易培基甚至當場作出決定,獎勵北大科研部500元,以嘉獎他們對民國農業發展的貢獻。

李書華和隨行的北大科研部學生非常興奮,同樣興奮的還有記者們。

不僅《大公報》對此詳細報道,就連《申報》和《新聞報》也不吝溢美之詞。

《申報》用了一整版刊登此消息:

“著名學者周赫煊以和學術專著稱道於世,然而他還是一個發明家。‘周氏內衣’如今風靡中國,該內衣正是由周赫煊先生發明改進……

近日,由周先生主導設計、北大科研部參與設計並研發的‘人力收割機’,在金山的稻田中進行了檢驗。現場參觀者眾多,有農礦部長易培基、上海總商會會長虞洽卿……

當天安排了兩場比試,初時由於長工對機器不熟,導致收割進度落後。然隻用了兩刻鐘,機器便超過人力……第二場比試,更是以機器大獲全勝而結束。通過科學之測量,該機器的工作效率是人力的三倍……

西人以科學技術領先於世,現代發明層出不窮,蒸汽機更是開創了工業時代。而我國人沒有發明精神嗎?並非如此,古代四大發明皆出於中國,為人類社會和科學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今之人力收割機,亦證明此理,我國人擁有聰明才智,並不輸於西人半分……

據周赫煊先生介紹,此次發明的人力收割機,主要用於收獲小麥和稻穀。因為中國南方多丘陵、河道,所以不適用大型機械。聯合中國的特殊農業地理環境,以及中國基礎工業不發達之現狀,北大的人力收割機主體為木質,既輕便易行,又廉價易製。此機器可在西南大山中使用,又適用於江南水鄉。傳統木匠,亦可自行仿製,實為切合國情之偉大發明創造。”

由於上海報紙的競相報道,其他報紙也紛紛轉載,人力收割機的名氣迅速打開。

光吹牛是沒用的,新聞照片再加上比試結果,對於普通讀者而言印象更為直觀。那1比3的生產效率,更是以科學數據來證明其優秀,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無數讀者對此讚譽有加,但也有不屑一顧的。

這些人認為,周赫煊跟北大發明的人力收割機,不過是西方聯合收割機的簡化版,沒有任何值得稱道的地方。人家的聯合收割機,方便快捷而且高大上,中國的這個破收割機還得用人力搬抬踩踏,尚屬於傳統農具的範疇。

不管讚同還是反對,周氏收割機(也叫北大收割機)迅速普及開來。

甚至有傳統工匠開動腦筋,用竹片代替鐵扣、麻繩代替皮帶,仿製出“純天然”的山寨品。整部機器拆開,渾身上下見不到任何鐵的器,連一顆鐵釘都沒有,因為人家用的是卯榫結構。

到30年代中期,人力收割機已經在中國農村遍地開花。由於地區和農作物不同,出現各種版本迥異的仿製品。這種機器一直使用到21世紀,直至被新式農用收割機代替,才終於結束了它的曆史使命。

搞笑的是,由於大部分仿製品都是全木質結構,以至於後世很多人,以為這種機器屬於傳統農具。甚至有位教授寫論文,通過人力收割機大肆吹捧中國的傳統農具,認為其是現代聯合收割機的祖宗,從而鬨出大笑話。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