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中國電影二三事】(2 / 2)

左聯的機關刊物,把《神女》定性為一部反封建的進步影片。田漢甚至親自寫影評說:“電影跟書籍、報刊一樣,也是傳播思想的有力武器,是改造社會的良好工具。電影不應該隻是情情愛愛的傷春悲秋,更應該反映底層人民的生活,反映尖銳的社會問題,《神女》為我們的電影工作者提供了優秀的參考。”

此時的中國電影人,以張石川和鄭正秋為代表。兩人雖然合作創建了明星電影公司,但他們的電影理念卻各不相同。

張石川走的是商業路線,提倡電影“處處為興趣是尚”,觀眾習慣看什麼就拍什麼,他的代表作是《火燒紅蓮寺》。而鄭正秋卻認為電影應該改良社會、教化民眾,代表作有《勞工之愛情》。

但不管如何,兩人還是以商業片為主,畢竟電影公司需要生存,現實文藝片遠沒有商業片賣座。

曆史上,直到《神女》大獲成功,又有教育意義又能大肆賣錢,終於掀起了拍攝社會問題片的風潮。其中也有左聯在推動,左翼作家們創作精彩的劇本,聯華影業公司負責具體的拍攝發行。

現在周赫煊將《神女》提前兩年問世,同樣獲得無數觀眾認可,立即給羅明佑帶來極大的信心,他主動跑去找田漢等人買社會問題片的劇本。

妨礙《神女》大賺特賺的,恐怕就隻有放映問題了。

首都大戲院這種超級牛逼的所在,安裝了最先進的有聲電影放映設備,所以人們可以儘情的觀看《神女》和《紅塵》(《紅塵》也是有聲片)。但其他的影院就有些糟糕,隻有羅明佑旗下的部分影院,以及明星公司旗下的少量影院,能夠讓電影發出聲音來。

有聲影院裡的《神女》場次座無虛席,甚至有時候上午放映都爆滿,但無聲影院的老板們卻隻能乾著急。最後隻能采用補救的辦法,重新製作無聲電影拷貝,在關鍵情節處增加對話字幕。

對此周赫煊隻能苦笑,他好不容易投資拍了一部有聲片,采用的還是最先進的有聲電影技術。但大部分影院放映時,觀眾還是聽不到聲音,就好像後世拍出一部3D大片,結果尋遍全國都找不出幾個3D放映廳。

《神女》熱映之後,阮玲玉簡直紅得發紫,一舉反超胡蝶躋身影壇一姐,成為聯華影業公司絕對的台柱子。

與普通觀眾追捧明星不同,業內人士更關注《神女》的拍攝技術。因為這部電影采用了頂尖的有聲技術,音質好得嚇人,不像之前的國產有聲片那樣各種雜音,各種音畫不同步。

張石川和鄭正秋連忙打聽情況,結果在知道有聲膠片的價格後紛紛搖頭——成本太高了,他們玩不起。

說起來有些奇怪,一向摳門的邵氏兄弟,居然也對有聲片很感興趣,還專門派邵逸夫前往美國購買有聲電影設備。但邵氏兄弟的“天一公司”已經不在內地發展了,由於淞滬之戰帶來的時局動蕩,邵氏兄弟決定轉移到香港發展,並把目標市場對準東南亞。

其實邵氏兄弟真的好厲害,他們在上海創立“天一公司”僅三年,就迅速占領中國南方電影市場。逼得民新、明星、大中華、友聯、上海、華劇六家公司聯合起來,共同組成“六合影業公司”,聯手對付邵氏的“天一公司”,史稱“六合圍剿”。

邵氏兄弟哪裡扛得住?隻能灰溜溜跑去香港發展,甚至都無法向內地賣片,無奈之下悉心經營東南亞市場,十年間在東南亞建立起100多家影院。

結果大家都知道,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邵氏後來陰差陽錯的造就了香港電影的輝煌。

反倒是把邵氏逼走的那些電影公司,一家家的消失在曆史長河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