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春州,伯牙郡。
伯牙郡本是風雅之地,曾幾何時,有竹林賢者大談學問,有樂藝超絕者撫琴奏盛世。
風雅本是美事,某些美事僅能錦上添花,無法雪中送炭。
伯牙郡也正因詩歌風雅盛行,如此氛圍下,出現了不少學問不深又自以為是的繡花枕頭,為伯牙郡往後的沒落埋下了伏筆。
沉醉於醇柔風雅之中,讀書人日漸頹靡,沒了血性,導致伯牙郡難出人才,武夫也受此氛圍影響,無法步入主流,故此多數有誌向的武夫選擇遠走他鄉,另辟前程。
至此,伯牙郡迎來人才斷層。
前輩先人且是病夫,後輩子孫又能有幾分血性?
此惡性循環,持續了三代之久。
而當下這一代,民智逐漸蘇醒,不在沉迷風花雪月,高談闊論。
如今的伯牙郡,雖談不上滿目蒼痍,可地方財政捉襟見肘,導致一部分有良心的父母官有心扶危濟困,卻也鞭長莫及,農夫猶餓死的事情三五年必會發生一起。
多數官員都不願意來此貧寒之地任職,因為這裡無油水可撈。
名門之後陳典來此擔任郡守,亦是焦頭爛額,無處下手,動員地方軍伍開荒屯田,然而軍費緊張,欲向刺史大人那裡要些撥款扶危濟困,怎奈何陳典這位名門之後不受待見,地方官場多有擠壓。
又是一個年輕人,頭頂八顧之名不假,可那又如何,誰人不知陳典來此主要是為了養望二字,撥款一事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再者,大春州其餘郡情況也不甚理想,主要就是靠山食山,靠水吃水,文運氣象微弱,至於武運,倒是出過一些人才,不過多數都已加入宗派,亦或是成了世家門客。
大春州整體地勢嶙峋,罕有平原地帶,良田數量少得可憐,多數都是山田,亦或是梯田,糧食產量難以跟上。
山中木材資源豐厚,卻無多少頂級木材,至於建築木材,北方本就地大物博,最不缺的就是木材。
任何東西一多,就自然不值錢了。
也曾有商者認為大春州三郡之地奇貨可居,大筆投入,最後血本無歸。
一個無人才,無硬性資源之地,無文運,無武運的地方,便是搭把手拉扯一番,也著實拉扯不起來。
所謂拉扯,僅出自於仁者情懷,可世上有情懷的人又有多少?
再說人口,因知曉家鄉貧瘠,不少青壯背井離鄉尋求前程,能留在本地的,多數都是老弱病殘。
且本地姑娘都不願嫁給本地人,本地青壯也不願娶本地姑娘。
民智蘇醒是真,卻並非良性蘇醒。
紫竹林是伯牙郡聖地,昔年有賢者在此講經論道,可惜多年未曾好生修繕,逐漸有了幾分荒蕪氣象。
竹海漣漪,竹林沙沙。
竹林中心有一四方庭院,名曰伯牙庭院,庭院深幽,多年未曾有人在此居住,故此人氣淺薄。
此刻庭院中透出陣陣人聲,涼亭裡有位身材魁梧須發皆白的老人悠悠說道:“曾幾何時,這裡是大春州最熱鬨的地方。”
“那一代人走了之後,而今僅剩荒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