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一直以來物資都比較短缺,再加上我國工業基礎薄弱,許多生產建設材料都是依靠回收再利用,特彆是金屬材料,更是如此。
其實在建國初期國家就開始大力發展廢品回收行業,當時都是以家庭和私企從業的結構,57年北京成立了廢品回收公司,58年開展了公私合營,65年北京廢品回收公司正式更名為物資回收公司。
從此時開始國家就已經把回收物品定性為資源,而不是廢品,物資公司在區裡設置回收站,還深入社區設置小型網點和流動網點。
其實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物資回收是非常有效率的,肖衛國還記得後來看過一個真實發生的故事。
有一個資源部門的領導去德國參觀他們的廢品回收環節,他覺得德國人這一套做的非常好,就問他們是怎麼做到的,那些德國人非常驚訝他的問題。
當即回答道:這是我們幾十年前在北京學習的先進經驗後才建立的體係。
如此有效的體係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員工的綜合待遇與社會的整體脫節才造成了效率開始逐漸下滑,後來國營回收站開始挑東西,值錢的他們要,不值錢的能不收就不收,這就造成了企業效率和如同民眾生活的脫節。
78年改革開放風聲傳出,街上加入這個行業的居民立刻多了起來。
而且現在因為年代特色基本不允許外出打工,這個政策要在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製,國家改革開放的窗口徹底打開後才被漸漸廢止。
所以這個時候是北京市民乾廢品回收行業最好的時候,肖衛國這個回收站算是順應時代的大潮而建立起來的。
回收站發展勢頭的良好也並不全是因為他的能力,反而更多的卻是他乘了國家發展的東風,這點跟他穿越前見過的所有大老板都一樣。
窮人乍富都會陷入迷茫,因為變富後很多人都會脫離自己的認知範圍,他們不知道自己下一步到底該乾什麼,好在肖衛國回收站的發展給他指引了一定的方向,彆的可以先不管,回收站這條線可以先順應形式繼續發展下去。
可能有人會說,肖衛國就是個大傻叉,他立了那麼多功,認識那麼多領導,以後隨便搞點什麼可能都頂得上彆人奮鬥幾輩子的。
肖衛國並不是不想走捷徑,他是不敢,上輩子網絡那麼發達,世界富豪他不說全都如數家珍吧,也大致能做到聽過小半,可除了俄羅斯和一些小國的寡頭,他還沒聽說過有誰能占了國家便宜後還能真正做到長久富裕的。
即使這樣,俄羅斯那些寡頭後來又是什麼下場?要不就是顛沛流離流亡海外,要不就是慘遭橫死。
如果到了那一天,是應該選擇死在浴缸裡還是選擇死在客廳裡?
肖衛國都不想選,他寧願多吃點苦多受點累,把能多賺的錢少賺點,他知道自己以後想要幸福,想平安,就不能把事情做絕了。
要知道蛋糕就是那麼大,你每多吃的一點都是彆人還沒來得及吃下的,正常吃還行,速度快,胃口好,嘴大,不用嚼直接咽,都能占到很多便宜,要是不刷牙直接上去亂啃亂舔還打擊彆人,那遲早得讓看不下去的人摁在蛋糕上溺死。
所以肖衛國不能給人留秋後算賬的機會。
還是那間大四合院,這次進來的感覺比以前好多了,雖然這次來天寒地凍,院子裡卻反而多了許多生氣。
院子裡的雜草沒有了,破損的窗欞也都被修複,鏤空的木製窗框裡大塊的玻璃擦的鋥光瓦亮,就連地上的積雪和灰塵都被打掃的乾乾淨淨。
肖衛國來時關三爺正在屋裡聽收音機,收音機裡放的應該是京戲,看到肖衛國被帶進來關三爺開口問道:
“這是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