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大力出奇跡(1 / 2)

“走!走走!去看看著彈點!”

“拿上鐵鍬、鎬和钁子,年輕力壯的都過來!”

在短暫的喜悅之後,王燁一揮手如此說道,旁邊的霍委員點了點頭,隨後二十多個年輕小夥子,拿著各種工具就跟了上來。

片刻之後,眾人來到了一公裡外的山腳下。

隻見作為靶子的沙袋牆,此刻已經被撕裂出了一個巨大的口子,王燁彎腰旁邊仔細的看了又看,最後撿起來一片大概瓜子皮大小的碎片。

“看起來,速度是做到了,但是我們的金屬杆材料和工藝都有問題。”

“就這麼一層沙袋,居然能掉出來這樣的碎片。”

“說明整體的密度和硬度都不夠!”

王燁一邊說著,一邊手中的金屬碎片遞給了旁邊的霍委員,霍委員看著手中很明顯是因為撞擊碎裂的碎片,吐出一口白氣點了點頭。

隨後王燁越過了沙袋牆,在沙袋牆後麵十米的位置就是山根了,能看到山體有一處明顯的入射口,四周的泥土被拋飛,形成了一個半米多直徑的“隕石坑”,最中間則有一個黑洞洞的洞口,很明顯金屬杆射進去了。

“小夥子們,愚公移山,開挖吧!”

“給咱們把彈頭從山裡麵摳出來,我估摸應該不太深!”

聽到王燁這麼說,頓時現場響起一片哄笑聲,然後年輕人們揮舞著手裡的工具,開始在山腳下挖掘,尋找那枚金屬杆彈頭。

至於王燁和霍委員等“老人們”,自然無需親自下手,看著年輕人們乾活兒,同時關於項目聊了起來。

“現在起碼證明了一點。”

“廠長提出的大長徑比的思路是沒有問題了,配合大口徑和高膛壓,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們彈芯的炮口初速度!”

“進而提高我們的穿甲能力!”

霍委員拿出卷煙,掏出一支遞給王燁,王燁擺了擺手說嗓子疼,然後霍委員自顧自的點燃抽上,吐出一口白煙如此說道。

目前以及接下來幾十年,坦克之間搏鬥最有效的武器都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而這種彈本質上是一種動能武器,它的彈芯像是一根鋼針,內部沒有任何爆炸物,全憑高動能擊穿敵方坦克的裝甲,而想要提高動能,無非兩個方法,第一提高炮口初速度,第二提高彈芯質量。

而想要提高炮口初速度,辦法有很多種,但是直觀概括為四點,第一點就是提高膛壓,方法包括推進藥的改變、裝藥量的增加等等,第二點為去掉膛線,畢竟自旋和摩擦肯定會降低速度,第三點為增加炮管長度,畢竟炮管長了,火藥燃氣做功也會增加,那自然也就能獲得更多加速度。

至於第四個辦法,就比較複雜了,那就是降低發射部的質量。

理論上來說,推力越大、被推的物體越小,那麼該物體就可以獲得更高的速度,在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領域,這個問題是一個需要複雜取舍的問題。

因為涉及到提高動能的第二個問題,那就是彈芯質量。

根據動能公式ke=0.5*mv2來看,速度越快、質量越大,那麼動能就越大,反應到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威力就越大。

而為了提高彈芯的質量,主流的辦法就是使用高密度金屬,增加單位體積內彈芯的質量,進而提供動能,比如鎢合金、比如貧鈾金屬。

如此一來,這一點和剛才增加炮口初速度的第四點就發生了矛盾,一方麵為了增加彈芯速度需要降低質量,另外一方麵為了增加彈芯動能需要增加質量,矛盾似乎不可調和。

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世界各個工業強國、各大火炮公司想儘了一切辦法,使用了各種各樣的計算、乃至是計算機模擬,哪怕到了幾十年後,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被“完美”的解決,隻是隨著計算的深入,其他技術的發展,得到了很多相對先進的方案。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發展方向被確定了下來,認為是相對“正確的”。

那就是提高彈芯的長徑比。

所謂長徑比,就是彈芯長度和彈芯直徑的比值,在最初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被發明的時代,彈芯的直徑普遍超過了40mm,長徑比甚至達不到10,就比如現在的t-72坦克,使用的蘇聯78年生產的3bm12型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彈芯有51.8毫米,長徑比堪堪達到10!

而之所以要增加長徑比,涉及到很複雜的問題和有限元分析,但是可以簡單概括為:彈芯攻擊裝甲如同挖坑,挖坑的過程中,彈芯會被不斷的磨損,理論上彈芯越長,挖的坑就越深,代表了穿深越深,但實際中還涉及到其他很多影響因素。

事實上,根據王燁的記憶。

在正常的曆史中,現如今世界一流的軍火公司和研究機構,已經把長徑比作為發展方向之一進行研究了,但是隻是方向之一,而不是確定的必然之路,比如更大口徑,也是他們研究的方向之一,就是為了對抗蘇聯的鋼鐵洪流,其實現在無論是英國、德國、法國、美國,都在各自或者聯合的研究140毫米的超大口徑坦克炮。

畢竟,慌啊!現在的蘇聯表現得太過激進了,大家頂不住啊!

而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長徑比發展方向,真正確定下來大概要到85年左右了,萊茵金屬率先發現了這個至關重要的點,從那之後他們的彈芯尺寸開始一路下降,直到就是九十年代的20多毫米,超過25的長徑比。

但是華夏,過去坦克炮起步是老大哥的技術,和老大哥搞僵之後,用的是繳獲的老大哥的技術,再後來是引進的西方105線膛炮技術,現在還沒吃透,所以根本涉及不到長徑比這個研究領域,再加上缺乏計算機,有限元分析難做,這個領域更是空白。

“不過說實話,當初廠長提出,咱們要搞22毫米直徑的彈芯,25的長徑比,我整個人腦瓜子都是嗡嗡的,這不就是一根鋼針嗎?”

“這玩意兒能行?能打穿坦克厚厚的裝甲?”

“現在看來,不服不行啊!還是廠長你的新思路厲害,我們這群老家夥,想象力都有點跟不上了!”

隨後,聽到霍委員的聲音,一位技術人員感慨說道,而另外一位工作人員點了點頭說道:

“確實,不過方向雖然正確,但是問題也是顯著的。”

“主要原因是我們的材料不過關,這個彈芯太細太長了,導致整體剛性和強度都不夠”

話音剛落,就聽到那邊的年輕人喊道:

“找到了!廠長!委員!找到了!”

“你們快過來看看!”

伴隨著這個聲音,王燁和霍委員等人衝了過去,隻見山腳下被年輕人們挖開了一大片的土,彈芯出現在了眾人的視野中。

果不其然,整個彈芯的前半部分已經完全碎了,後半部分也發生了小幅度彎曲,進而導致泥土入射軌跡出現了大角度偏斜,而不是理論上的直線。

“呼!不管怎麼說,今天的實驗起碼證明了我們的炮身和炮管沒有問題。”

“頂住了這麼高的膛壓,沒有發生炸膛,氣密性也很好,沒有發生漏氣的情況導致泄壓,還有我們的推進藥,表現也非常良好,勁兒很大啊!”

“剩下的,無論是身管形變問題、塗層磨損問題、乃至是炮管的整體剛性和耐久性問題,都需要後續的大量測試。”

“還有這個彈芯,得想想辦法。”

此時此刻,霍委員看起來絲毫沒有氣餒,拿起來一截帶著螺紋的彈芯,笑嗬嗬的如此說道。

隨後王燁從他手中接過那半根金屬杆,點了點頭說道:

“確實,接下來金屬穿甲杆的材料問題研究,需要更緊迫的提上日程了,不過短時間內恐怕很難攻克,我們也不能一棵樹上吊死。”

“還是按照老計劃,進行彈體增藥量測試,以及彈芯直徑的放大測試,我們用成百上千次實驗,摸索一個合適的配比出來。”

“讓金屬二廠,開始生產均質裝甲靶子吧!”

按照最初的計劃,這發炮彈的長度,不是現在的一米三二,而是驚人的一米四五,也就是理論計算中這根炮管可以承受的極限膛壓裝藥量,但是為了確保安全,所以前期的時間不會搞的這麼刺激。

另外王燁也清楚,現如今這門實驗炮,能達到這個炮口初速度,和它的小直徑彈芯、彈芯和三瓣式彈托整體較低的重量、以及大口徑的裝藥量有關。

某種意義上來說,現在的這門炮是真正的完全體,但是因為技術,它隻是驗證狀態,而後續為了達到實戰水平,受製於現如今的材料和製造工藝,彈芯的直徑肯定會是繼續增加的,比如增加到28毫米或者32毫米,乃至是35毫米,都是有可能的。

而隨著彈芯的重量增加,在保持25長徑比的情況下,彈芯和彈托的重量就會越來越大,炮口初速度也會越來越低,降到1800、1700、甚至是1600、1500。

最後,通過兩公裡射程的尾速測試,以及實際打靶的效果,從諸多排列組合中,選出來一個最佳的方案,才能開始正兒八經的定型生產。

總歸,無論如何,這也是目前王燁能想到的最佳方案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