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山神廟(2 / 2)

從藝術家開始 4768 字 5個月前

又走幾步,山澗溪流,呈現在眾人眼前。

在溪流的附近,卻是一個營地。一些常在電視中出現的考古場景,也映入大家眼簾。

格子似的探方,就是大家看到的主基調,十幾個工作人員,拿著小刷子、小鏟子,在探方中仔細、專注研究。

“其實考古工作,已經進入收尾階段啦。”

徐先生解釋道:“對於出土東西的處理,當地部門也有了決定,一些收藏在當地的博物館,一些……就等著寺廟修成,可以考慮在廟裡展示,供遊客欣賞。”

“乾嘛不全部留下來?”陳大器興趣高昂:“也乾脆彆修廟了,直接搞個陳列館、紀念堂什麼的,更有逼格啊。”

“那不一樣。”

徐先生笑了笑,沒有往下說。

但是在場眾人,該懂的還是明白的。陳列館、紀念堂,能有宗教信仰賺錢?

不說彆的,一個少林寺,如果上市的話,市值至少千億起步。

看破不說破。

白葉轉移了話題:“現在我們方便過去嗎?”

他注意到,在探方的周圍,拉起了層層警戒線,還立了閒人免進的牌子,加上幾個保安巡視,守衛還算森嚴。

“沒事的,我們走。”

徐先生引領:“我們看草廟,不去打擾他們工作就行啦。”

在探方的附近,就是一棟破敗的建築。

白葉舉目觀察,發現建築的格局,也算是比較傳統,屬於鄉村之中常見的土房。

以泥漿混合稻草為材料,一層一層夾板澆灌成牆,屋頂架了橫梁,卻沒有覆蓋瓦片,而是鋪了茅草為頂。

也難怪徐先生說,這是草廟。

廟宇還沒有翻新,入目儘是破敗、蕭瑟之氣。廟宇一角,崩塌了小半邊牆壁,不過已經清理乾淨,堆疊在附近。

透過缺口,廟裡的布局,一目了然。

基本是正堂、廂房、雜物間結構。正堂供神,廂房自住,雜物間可能是廚衛之類。

走近廟門,白葉抬頭看向門楣,上麵空蕩蕩的,沒有牌匾,也沒有任何文字說明。

再看廟堂內部,泥石壘成的供案,擺了一個殘了上半身的神像,僅憑半截腰腿,很難辨認供的是什麼東……神靈。

“這廟……”

陳大器好奇問道:“究竟供了什麼神呀,專家考察出來了沒?”

“山神。”

徐先生立即道:“不是具體的某個神靈,而是比較廣泛的山神崇拜。當地的民俗專家,從地方誌中發現了有用的線索,合理地推斷出,這草廟是當地的百姓,為了祭祀山神專門修建的。”

“具體祭拜了多少年,也無從考據。但是這泥牆草頂結構,應該有兩百多年的曆史。”

徐先生笑道:“但是可以肯定,這絕對是後來翻修的結果。畢竟地方原始的山神崇拜,往往逾千年而不衰。”

這倒是事實。

白葉輕輕點頭,認同這個觀點。

不止千年,甚至幾千年前,古老的部落先民,崇拜一切自然現象,自然也包括了大山、水流、石頭、植物、動物之類的景象。

在古代,山裡有毒蛇猛獸吃人。但是靠山吃山,百姓拜山神,祈求上山下山平安無事,很正常。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