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各個派係之間的利益糾葛和勾心鬥角,無論從哪個方麵來看都不太像是會團結一心的樣子。珀菲科特看著這還沒開始大選就已經開始亂起來的局勢,頓時覺得自己不參選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
不過與其他人所設想的不同,珀菲科特雖然沒有阻止北境派係推舉出新的首相候選人,但她自己卻並沒有打算支持這個候選人,而是計劃把卡蓮推出來。
工人聯合會這一次也獲得了國民議會的席位,作為工人代表參與到了帝國政治當中。
儘管這對於工人們來說是一次全新的體驗,但有著這段時間建設和管理自治領的經驗,這些被選出來的工人代表們還是有一些實際施政經驗的。
這也使得他們對帝國首任首相選舉這件事,充滿了興趣。
如果能夠成為帝國第一任首相,那是否可以對國家進行改革,從而讓這個國家變得更接近他們理想中的樣子?
這個理想是如此的誘人和美好,以至於所有人都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即便他們知道這要麵對怎樣的困難,但自治領上下都對此充滿了乾勁,因為他們覺得哪怕這一次失敗了,還會有下一次,畢竟帝國首相選舉是有任期的。
這一次失敗了,就當為下一次參選積累經驗,同時順便也熟悉帝國政治體製的運轉規律。
甚至於就連被推舉出來參選的卡蓮自己都沒覺得自己有選上的可能。
但是隨著珀菲科特完善了手上那份改善工人勞動待遇的法律草案完成,並且由北境派係的候選人拋出來之後,北境派係和自治領工人派係之間迅速結成了聯盟,雙方很快在珀菲科特的指點下搞出了一個聯合參選的模式來。
由北境派係的候選人作為首相參選,而卡蓮作為工人派係推舉出來的參選人選則會在之後的內閣中擔任副首相。
雙方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就是珀菲科特拋出的這份勞動法案,聲稱會在上台之後致力於改善工人待遇問題。
這一下子就為他們贏得了相當程度的支持,畢竟現在其他各方勢力的候選人還在為了各自的利益問題你爭我奪,並沒有一個完善的施政綱領提出。
反觀北境和自治領這邊,他們各自都有實際領地支持,這些領地就是實打實的選區。
加上工人階級本身就是現在帝國最龐大的群體之一,獲得這個群體的支持之後,使得北境和自治領聯合參選獲得了相當廣泛支持的聲音。
即便工人群體本身在國民議會當中所掌握的選票不多,但其所能夠在社會上掀起的呼聲是其他派係無論如何也無法比擬的。
尤其是對於那些工廠主和資本家來說,他們需要選票的支持,但如果自己的選區都不支持自己,那彆說參選首相了,連成為國民議會的議員都成問題。
要知道珀菲科特可是在禦前會議上推動了國民議會議員選舉是要獲得廣大民眾支持的,如果不能在自己出身的選區獲得足夠的支持率,是沒有辦法成為國民議會的議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