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斯德是一座位於切諾伯格周邊的小鎮,鎮上大約有著五千人左右的居民。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已經算是一座小城了。
其主要人口為北境原有的原住民,以及早期的北境開拓者。
這座城鎮算起來也算是珀菲科特早期建設北境的產物。
在和當地原住民建立起來相對良好的關係之後,一部分原住民嘗試著從森林裡出來和當時的北境開拓者進行接觸,雙方互相交流之下才逐漸有了這座城鎮。
比起後來因為環境日趨惡劣和知道了末日危機之後才搬出來和北境開拓者們一起居住的原住民來說,這裡的原住民相對而言更加的‘開化’一些。
他們相對更多的舍棄了原住民原有的服飾和部分生活習慣,更多的接受了來自帝國的‘文明’。
這對於原住民本身來說,自然是有好有壞,好的一麵是這提升了他們麵對末日危機時存活下來的概率。
雖說人類並非是不能在零下幾十度的環境裡生存,北境的原住民也同樣經曆過冬季湮沒整個森林的暴風雪,在寒冷中延續著生存。
但每一年都有老人和孩子凍死這種事,卻也同樣無法避免。
和工業化時代的帝國相比,還處在部落時代的原住民抵抗災難的能力不能說沒有,但也隻能說是聊勝於無。
事實上,對於這些當地的原住民來說,雖然一開始接受來自帝國的新生活方式的時候,確實招來了一些老人們的不滿和抗拒,但麵對更加厚實保暖的衣服、更加充裕的食物和更加溫暖舒適的房子,再怎麼堅持傳統的原住民也很難說我們就是要堅持傳統在林子裡住帳篷。
畢竟原住民都是很淳樸的,他們對傳統確實看重,但那更多的是因為在部落社會缺乏行之有效的經驗總結和傳承,人們隻能夠通過堅持傳統來將經過了時間驗證的經驗和生存技巧傳遞給下一代。
而當他們有了更好、更強的生存技巧的時候,舊有的傳統便會很快被更新換代。
在這一點上,他們可是很務實的,畢竟不務實的家夥可活不下來。
不過這份務實也帶來了一點小小的問題,那就是他們看起來不那麼的‘原住民’。
至少在珀菲科特的眼中,他們看上去和普通的維克托亞人沒有什麼區彆,除了樣貌和膚色上有一點區彆之外,其他方麵已經很相似了。
“這些原住民看起來似乎是要更耐寒一些?這種天氣還外出打獵麼?”珀菲科特好奇的向身旁的人問到。
她今天算是微服出訪,考察切諾伯格周邊城鎮居民的生活狀況,為接下來冷季的相關政策調整做準備。
“這算是他們傳統生活習慣的一部分了,雖然這種天氣基本上打不到什麼獵物,但他們還是會日常出去打獵。”珀菲科特身邊的人回答著她的問題,他是沃斯德的地方官員,被珀菲科特叫來就是為了隨時了解沃斯德當地的情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