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第 48 章(1 / 2)

孟敬仲再度躬身行了一禮, 舉手投足間頗為恭敬慎重:

“存欽恤之心,何解?求娘子賜教。”

存欽恤之心……這句話出自《尚書·舜典》,意思是“理獄量刑要慎重不濫, 心存矜恤”。

張幼雙略一思索, 就給出了回答。

“……”

“朱子曰, 多有人解恤字作寬恤意,某之意不然。若作寬恤, 如被殺者不令償命, 死者何辜?大率是說,刑之民之司命,不可不謹, 如斷者不可續,乃矜恤之恤耳。”

從這段話其實也能夠佐證儒家“以直報怨”的行事風格。

朱熹巨巨說得好“如被殺者不令償命,死者何辜”,所謂的恤是指慎重,不濫用刑罰,而非寬恤人犯。

“又曰:今之法家多惑於報應禍福之說, 故多出人罪以求福報,夫使無罪者不得直而有罪者反得釋, 乃所以為惡耳, 何福報之有。”

這話的意思也十分簡單明了了。

……就應該讓現代那些廢死派好好聽聽。

頓了頓, 張幼雙繼續道:“漢孝文帝禁網疏闊, 選釋之為廷尉, 罪疑者寄予民, 是以刑罰太省, 至於斷獄四百, 有刑措之風焉。”

這句話的意思是:漢孝文帝選用張釋之為廷尉, (證據不足的)疑犯被釋放,因此(全國的)刑罰(事件)大減,使得斷案才四百宗,大有善用法規之風尚。

“罪疑者寄予民”這個概念很有那麼點“疑罪從無”的意思。

於是張幼雙就略提了提。

“善!”一眾少年們聞言,眼睛一亮,又忍不住擊掌讚歎。

博古通今,引經據典,大善!

至於“疑罪從無”這個新奇的概念,先是令眾人麵麵相覷,緊跟著又大為激賞。

王希禮忍不住看了張幼雙一眼又一眼。

眉毛一動,又忍不住看了眼張衍,張衍麵容沉靜,琉璃似的眼眸專心致誌地盯著自家娘親,嘴角不知不覺牽起了個柔和的弧度。

孟敬仲心中歎了口氣,已然是歎服了。收斂了神色,又恭恭敬敬行了一禮。

這一次與其說是在發問,倒不如說是在請教。

那雙黝黑的眼睛眨了眨,反問道:“那就要先分清楚是以治學為目的,還是以修養身心為目的了。”

王希禮忍不住插嘴道:“若以治學為目的呢?”

他麵色略微蒼白,可能是剛剛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陰影。

張幼雙:“若以治學為目的。一,讀《禮記》必須要與《儀禮》合讀,因為《禮記》就是用來解釋《儀禮》的。”

這不是她說的,這是梁啟超巨巨寶貴的讀《禮記》的經驗,她就是照這個來讀的,深以為然。

張幼雙想了想,乾脆分享了出來。

“二是,萬不能引《周禮》以解《禮記》,《周禮》晚出不可信。”

“三是,《禮記》其說浩繁,書義繁多,最好讀的時候,分類纂抄,比較研究。如唐魏征《類禮》,元吳澄《禮記纂言》,清江永《禮書綱目》之例。”

“四是,《禮記》非出自一人一時代之作,其中各述所聞見所主張,自然不免矛盾。故隻宜隨文研索,有異同者則並存之,不可強為會通,轉生轇轕。”

王希禮若有所悟,曲水前已經有少年拿出了隨身攜帶的紙筆,暗自奮筆疾書。

孟敬仲追問道:“那若以修身養性為目的呢?”

張幼雙笑起來,露出兩顆虎牙:“那就不用全讀了。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取其精華,去其槽粕?

眾人麵麵相覷,咀嚼了兩三遍,深以為然。

這句話也是妙極。

“第一等:《學記》《樂記》《禮運》《王製》

第二等:《經解》《坊記》《表記》《緇衣》《儒行》《大傳》《禮器》之一部分《祭義》之一部分

第三等:《曲禮》之一部分《月令》《檀弓》之一部分

第四等:其他

第一等精讀,第二、三等摘讀,第四等不讀也沒問題。”

“精讀?”此時,有人忍不住站起身,眼神明亮地問道,“敢問娘子,精讀又如何去讀呢?”

關於精讀,葉聖陶和朱自清巨巨有一篇《精讀指導舉隅》,張幼雙想了想,大致拎出來講了講。

這一通下來,講得她口乾舌燥,

剛閉上嘴,卻突然發覺身邊左右鴉雀無聲,要不在心中默記,要不在紙上奮筆疾書,要不就是去問借紙筆的。

好不容易講完了,又有人緊跟著站起身作揖發問。

……

春暉樓內。

將樓下這一幕儘收眼底,原本還在激烈駁斥的夫子們,頓時沉默了下來。

陶汝衡眼裡掠過了一抹顯而易見的激賞之意,轉過身,指著那窗外的景色,捋須笑道:“如此一來,想必大家都無異議了罷。”

又是一片沉默。

畢竟這張娘子的能耐他們都已經見識過了,的確是有做夫子的這資本。

雖然這性彆……

唉!

剛剛反駁得最激烈的幾個老者,捶胸長長歎了口氣。

“罷了罷了,俞先生說得不無道理,隻有先後之風,無有男女之彆。”

“隻不過,你陶有常若想聘她來教書,這個中如何去做,需得你我好好商量。”

陶汝衡得了便宜就賣乖,嗬嗬笑道:“這是自然。”

“嗯……還有一點,這張氏還需考察些時日,我看她這經義玩得熟,不如就從這經長先做起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