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第 59 章(1 / 2)

厲盛到底還是氣不過,不顧自己母妃的阻攔急匆匆跟著出了淑房宮,追趕到西六宮出口總算是追上了厲景耀的腳步。

厲盛的奴才自是十分有眼力見的,一看自家主子看著厲景耀滲血的手心就知道厲盛想乾嘛,當即裝作沒見到厲景耀似的,對著厲盛高聲道:“王爺,你聽過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嗎?”

厲盛故作不解“嗯”了一聲,得意應道:“沒聽過,你跟本王講講。”

那奴才忙道:“這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意思呢。就是總有那些個人認不清自己幾斤幾兩,癡心妄想不屬於自己的好東西,惹人厭煩。”

厲景耀耳力那麼好,這兩人就站在他身後說,又故意加大了音量故意說給他聽,他當然不會聽不到,不過他並不是喜歡逞口舌之快的人,並不想跟他們廢話浪費口水,與他而言又沒有損傷,他的注意力都在衝著他跑過來的洛言身上,這小騙子不是一大早就興衝衝的出宮去了麼?以他對他的了解,明天他不找人催個十趟八趟,他肯定舍不得回來,這會兒怎麼跑回來了?

厲景耀不在乎,走進正好聽到厲盛跟他那個奴才得了便宜還賣乖的諷刺刺激厲景耀,再看厲景耀的手抱著紗布上麵還在滲血頓時急了,護崽子似的將厲景耀玩身後一藏,皺眉怒視那兩個狗東西。

“怎麼的?看樣子昌王殿下對皇上的統治很不滿,想讓這江山這皇位換個人來管來坐?”

洛言平日裡都特彆低調,見到這些個皇子王爺的從來都是躲得遠遠的,不去招惹,這還是第一次這麼硬氣的直接剛。

彆說厲盛了,就是厲景耀都愣了,一臉驚愕的看著擋在自己麵前的洛言,完全沒搞明白他今天這是怎麼了。

厲盛卻是反應過來當即怒了:“你算個什麼東西,敢跟本王這麼說話。本王何時對父皇的通知不滿了?分明是你仗著父皇對你兄長的寵愛在宮裡橫行無忌,無法無天,如今竟是要欺辱到本王頭上了!”

厲景耀聞言當即冷了臉,就要從洛言身後出來。

洛言感覺到,當即一手又把他按了回去,小聲安撫道:“四哥,你彆怕,彆難過,你還有我,我保護你。”

厲景耀現在再洛言眼中就是個被情所傷,覺得全世界都拋棄了他,表麵堅強,但內心極度脆弱的小可憐龍傲天,然後可憐著可憐著就黑化了,開始報複社會了,洛言表示那可不行,所以他要站在厲景耀麵前保護他受傷的小心肝。

厲景耀:......

他哪隻眼睛看到他怕了,看到他難過了,不過小騙子說要保護他,倒是挺新鮮。

洛言才不管厲景耀心裡怎麼想呢,反正他認準了這會兒他家四哥是難過脆弱的,安慰完了厲景耀當即便抬頭頂著厲盛凶狠的眼神不畏不懼的厲聲道:“草民就是再橫行無忌無法無天,也不敢質疑皇子皇孫的尊貴,昌王殿下嚴重了,草民不過是聽聞昌王殿下對皇上的統治不滿,想將皇上將江山拱手讓人,心中替皇上寒心才忍不住跟昌王殿下對峙幾句。”

厲盛冷哼:“你滿口胡言,父皇政治清明,造福百姓,是為天下表率,本王怎會對父皇的統治不滿。”

洛言輕哼,義正言辭得懟回去:“正是如此,昌王殿下問草民,草民還想問昌王殿下呢。襄王殿下是皇子,還是血統最為貴重的嫡皇子,昌王殿下和您的奴才明嘲暗諷襄王殿下是癩蛤|蟆,那草民倒想問問襄王殿下自己又是個什麼?連癩蛤|蟆都不如的東西嗎?又說襄王殿下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將嫡皇子比作癩蛤|蟆,將孫丞相之女比作天鵝肉,昌王殿下不是不滿皇上的統治,想將皇上將皇位讓給孫丞相是什麼?草民可聽說了,孫丞相是早年跟著皇上一起打天下的人,莫非昌王殿下覺得皇上當初德不配位,這皇位應該讓給孫丞相來坐?這天下也該是孫丞相的?昌王殿下您可是皇上的親子都有這種大逆不道的想法,那天下的人得怎麼想?昌王殿下這是要將皇上置於何地,草民怎能不替皇上心寒!”

洛言小嘴兒嘚啵嘚嘚啵嘚可勁兒給昌王頭上加罪名,在心裡惡狠狠的想,嚇不死你個王八犢子,竟然敢欺負我四哥!

厲盛聽得臉色一陣白一陣紅一陣青一陣黑,猶如打翻了染料盤,瞪著洛言厲喝一聲:“放......”

“放肆!”

厲盛正要說的話被人截胡,剛要發怒,扭頭看向聲音傳來的方向,頓時白了臉。

洛言也被嚇了一跳,扭頭看向不知道什麼時候去而複返的禹帝,嚇了一跳,忙跪下行禮:“奴才參見皇上。”

就連厲景耀都沒注意到禹帝是什麼時候去而複返的,他剛才的精力都在洛言身上,倒是能聽到腳步聲走近,但這宮裡來來回回那麼宮人,隻是聽腳步聲他也不能分辨出誰是誰來,不過他還算淡定,當即站到了洛言前麵,將洛言隱隱護在身後,對著禹帝拱手彎腰行禮。

禹帝去而複返是因為在路上聽到了些風聲,怒不可歇回來找淑妃那個女人麻煩的,卻不成想又再門口聽到這麼一番話,帝王最忌諱不過的便是功臣,尤其是那些功高蓋主的開國功臣,孫丞相一介文臣,其實初始在民間和朝野中並無太高的聲望,也正是因此才得了禹帝的重用,但不代表他就沒有疑心。有了洛言這麼一番話,簡直是正中死穴,本來隻有一分的疑心也成了八分了。

厲盛身為禹帝的兒子自然沒有不懂的道理,反應過來一腳踹開了跟在他身側的奴才:“你個狗奴才,滿嘴胡說八道,”

然後猛地跪到禹帝麵前:“父皇,都是那狗奴才瞎說的,兒臣絕無此意啊,還往父皇明鑒。”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