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論古代聖人們(2 / 2)

漢鄉 孑與2 5188 字 9個月前

一下子就把古人做學問的毛病給暴露出來了,他們主觀的做學問,主觀的判斷事物,用自己的思想來替代世上所有人的思想,論文的可讀性大大的超越了論文的實用性。

大漢是一個才開始為後世立規矩的時代,以前的百家爭鳴,戰國爭雄都不過是在為各自的真理作戰,現在,塵埃落定了,規矩也就該立下來了。

聽司馬遷講,朝廷上正在製定大量的典章,無數的讀書人都在從故紙堆裡尋找訂立新體係的哲學根據,也有無數的讀書人正在想辦法跳出舊有思想的羈絆,準備以新的時代為依據,製定更加具有前瞻性的政策。

反正,誰都想成為萬世師表。

在這個思想的大爭之世,儒家非常勇敢的跳到前台,哪怕委曲求全,迎合皇帝的想法,也要先把自己的主張寫進典籍,然後再徐徐圖之。

最可笑的就是此時的其餘百家,他們高尚的選擇了避世,認為儒家沒了他們的幫助搞不出什麼新東西,準備等儒家搞不定的時候,再高調出山,笑到最後。

他們忘記了,人這種動物是健忘的,當他們選擇避世,就等於選擇自我封閉,選擇拒絕交流,也就是選擇了被人世遺忘。

任何學問都是得用於一時的學問,絕對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學問,一旦他該有的位置被彆人占據了,想要重新奪回來,就要付出比現在大的多的努力。

笨重的竹簡對文化的傳播是不利的,一個先生念了一屋子的書籍,對雲琅來說,也不過是幾十萬字而已。甚至,比這還要少。

這時候的博覽群書根本就是一個大笑話。

那些隱世門派就是以自己學問的珍貴性來要挾大漢,準備待價而沽,他們清楚地知道,少了諸子百家的學說,對大漢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損失。

這又是讀書人的清高害了他們。

劉徹從來都不認為學問可以比他的皇權更加的重要,當他自己能夠用手頭的東西組建一套屬於他,對皇權有利的思想體係,他對彆的學說隻會嗤之以鼻!

古來就有楚王好細腰後宮多餓死的的說法,一旦劉徹對諸子百家學說的不屑習慣傳播給了百官,百姓,諸子百家的思想被削弱,乃至於消亡,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按道理說,聖人們隻會在亂世隱居,盛世出山,也就是明則出將入相,暗則獨善其身。

可是在這個時代,好鬥的聖人們似乎更加喜歡在亂世出山,指揮倜儻,覆雨翻雲,能夠極大的滿足掌控他人命運成敗的快感。

到了盛世,他們就會認為肉食者鄙,躲在深山老林裡與鬆鶴清風明月相伴,彰顯自己高人一等的聖人風範。

聰明人在亂世對百姓,對社會造成的傷害是一萬個普通人都不能相比的。

畢竟,普通人沒有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本事,這樣的本事隻屬於那些聰明人,比如諸葛亮,比如周瑜,比如曹操……

盛世的時候,聰明人又選擇了避世,這個時候本該是他們真正發揮聰明才智,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時候,他們卻……過著安貧樂道的日子。

看似休閒的靜靜等待風雲突變的時刻。

所以說,在這個時代,大智大勇之輩往往就是大奸大惡之徒,他們對社會的破壞性是空前的。

也就是說,他們的聰明才智根本就沒有用在正道上。

空泛的思想,也造就了畸形的追求,中華史書上有層出不窮的計謀,有眼花繚亂的變化,有深沉的比黑洞還要黑暗的時代英雄。

唯獨,像蔡倫,畢昇,黃道婆,這樣對民生有著極大貢獻的聖人少之又少。

人一旦沉浸在學問的海洋裡,日子就過的飛快。

當寒露出現的時候,雲琅才驚覺,霍去病他們已經出去一月有餘了。

八百人的小股軍隊出動,自然不可能時時與後方聯絡,然而,一個多月沒有動靜,還是不合適的,雲琅開始坐不住了。

畢竟,出去的人太少,就八百人想要一口吞掉上萬人的大族群,還是很有難度的。

遊騎向西跑出去一百裡地也見不到霍去病他們的影子,這讓雲琅的擔憂急劇加重。

沒心沒肺的曹襄也坐不住了,咬著牙準備帶著親兵去迎接一下霍去病他們。

ps:最近寫論文寫的有點走火入魔,一不小心把論文的內容寫進去了,以後會儘量少些。,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