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因材施教
子孫滿堂才是古仁人追求的最高生活目的。
他們追求子孫滿堂的原因,並非是為了散播自己的基因,而是為了可以更好的生活。
在這個嬰兒夭折率高的嚇人的時代裡,一個孩子想要安全的長大成人,沒有一點運氣是不成的。
一個貧窮的人,如果想要變的富裕,他們會怎麼做呢?
依靠自己的智慧成為人上人?
還是依靠自己的武勇為自己搏一個馬上封侯。
亦或是依靠經商,讓自己最終富甲天下?
這三種選擇對雲琅這樣的人來說,基本上沒有難度,隻要他想乾,他就會成為他想成為的人。
而大漢的百姓絕對沒有這樣的能力。
他們隻能依靠自己的力氣在土地裡找食物吃,然後娶一個跟自己一樣貧窮的婦人結婚。
生子,是他們最大的希望,隻有生子他們才能在失去勞力之後依然能夠依靠自己的兒子活著。
在大漢國,父親一般情況下都是一家之主,當父親這個一家之主驅使自己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們為家庭勞作的時候,總會有一點微不足道的剩餘……
老一輩人逝去之後,他們的兒子會繼續沿著父親的腳步繼續重複以前的生活。
如果僥幸活在天下太平的年代裡,這樣的積蓄就會一點點的繼續下去,直到這個家族出現了一個不甘心平凡的人……
雲琅認為這樣的人家成為富戶的概率很低,成為官員的人更少,能夠像他一樣成為侯爺的人,基本上不可能。
其實呢,因為總是出現這樣小概率的不可能事件,才讓天下人擁有人世間最寶貴的——希望。
希望,這東西就是一個國朝賴以生存的基礎,當一國之民連希望都被剝奪,這個國朝也就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了。
劉徹是一個很聰明的人,更是一個合格的君王。
他從不吝惜將希望給自己的國民,不論是從軍,還是準備要召開的博學鴻儒大考,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問出處。
雲琅相信,這次考試一定會出現幾個底層人物,這是必定的,這也是天下學子們孜孜以求的。
在大漢,不論是朱買臣馬前潑水,大快人心的宣泄,還是萬擔君石奮滿堂富貴的煌煌場景,都給了窮人子弟在寒冬中苦讀的動力。
經過陳銅的事情之後,雲琅終於明白皇帝為何會活活的逼死李蔡這個可憐的丞相了。
大漢國這幾年並非都是風調雨順,百姓心中多少還是有一些怨憤的。
弄死一個宰相大快人心一下並沒有壞處。
“讀書呢,不是要你們死記硬背書裡麵的道理,而是要你們通過讀書來讓自己變得聰慧。
讀書呢,其實就是一個改變你們思維方式的過程,讓你們通過了解彆人的思想,最終總結出自己為人處世之道。
書裡麵的道理其實無所謂對錯,因為他們都是死的道理,而這個天下,終究是人的天下,再高深的道理也需要人去執行,既然道理是通過人來傳播的,那麼,必然就會鐫刻上濃烈的個人印記。
在我西北理工讀書,首先,就要忘記那些所謂的大人物的語言,學會自己思考。
甚至,希望你們能從大人物的話語中找到漏洞,在心中加以修正,找到真正的真理。
為師不在意你們將來會不會成為一個大奸大惡之徒,我隻要求你們不要丟失人性,做事之前,將自己放在人的立場上衡量一下,然後再去做事。
你們一定要記住,儘信書,不如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