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亙古帝業(第一更)(2 / 2)

秦時小說家 偶米粉 9515 字 2個月前

“韜光養晦,休養生息!”

“秦國內患掃除,所憂者,隻有山東六國,若是如王翦兩位將軍所言,大舉東出,無異於令山東六國加強軍備,增加抵抗的力量。”

“以秦國現在的國力,不是一件好事,玄清所覺,暫緩大舉東出,可小規模蠶食,保持原狀,待數年之後,秦國府庫充盈,新銳兵士彙聚,真正的東出。”

“那個時候,山東六國將沒有任何抵抗之力,秦國必須一次性將六國徹底打垮,讓他們沒有任何翻身的可能性!”

細細而語,將所言緩緩道出,秦國現在的力量不足以將六國一下子吞並,如果一個不好,甚至於不僅吞不掉,還會有可能反噬。

語落,正殿之內略微寂靜之聲,不遠處的王翦、蒙恬兩位將軍都為之陷入沉思,身側的昌平君熊啟也是微微頷首。

“韜光養晦,休養生息!”

“昌平君以為如何?”

對於周清所言的八個字,秦王政同樣思忖十多個呼吸,深深呼吸一口氣,覺得有理,但還是要詢問群臣意見,目光而掃,落在熊啟身上。

“武真君所言謀國。”

“啟以為,亦是如此,秦國內患雖不存,但仍舊要積蓄內力,將新入秦國的秦人安頓完畢,兩年之後,便可收田糧賦稅,以秦國現在巴蜀、關中兩大根基,兩年之後,當可盈餘。”

“按照長平之戰的規模,秦國第三年的底蘊積蓄,完全可以擊垮趙國和楚國,故而,為一擊而中,匡諸侯,一天下,遵商君當年變法之策,休養生息至少五年!”

“五年之後,秦國底蘊超越山東六國,在這五年的時間內,秦國也可淘汰老弱兵士,重練新軍,想要攻滅六國,起碼也得六七年的時間以上!”

身為相邦,昌平君熊啟對於諸般事的眼光自然有相當水準,聞周清之語,結合自己所言,有些明悟,而後拱手看向上首,將所言有條不紊的說道而出。

隻要五年的時間,以秦國的底蘊,山東六國將沒有任何還手的能力!

“五年的時間可以做很多事情,整飭吏治,刷新秦國,倉廩豐饒,堅甲利兵,而今又有造紙、印刷之術,也可在五年中培養大量精通秦法的吏員。”

“數年前的驪山之中,玄清於大王說過,以秦國的軍力,征服六國不難,若在輔以源源不斷的秦吏統轄,收攏民心,給予分化拉攏。”

“如此,親近秦國的力量越強,抵抗的力量自然越弱,那時候,東出函穀,勢不可當,必一天下!若說三代之主所成為王道之業,屆時,秦一天下,則為亙古帝業!”

無怪乎昌平君能夠在十多年來,一步步登臨相邦之位,所見所想,卻有獨到之處,緊隨其言,周清繼續而語,從秦王政先前而語可以看出,對於一天下,或許他還沒有覺得有何不同。

甚至以為不過和三代的夏啟、商湯、周武王等一般的王道之業,然而,伴隨著秦法蔓延,諸夏一統,緊密相聯,那個時候的諸夏大業已經不在是區區王道霸業可以概括。

唯有帝業可以稱之!

“亙古帝業!”

“武真君所言之帝業與三代一統有何不同?”

對於帝號,秦王政不陌生,數十年前,昭襄先王已經稱西帝,雖然很快就褪去稱號,但剛才從王弟口中聽聞此,似乎有迥異於王道霸業的內涵。

而且,口中喃喃一語,內心竟然不住的為之澎湃,為之激昂,這種情緒實在是罕見,強力壓製內心的震動,再次看向王弟。

“三代之前為部落聯盟,不可言語也,三代之時,可為王道霸業,霸業者,強兵鏖戰而使天下俯首稱臣也。而玄清所言之帝業,則是文武並重恩威兼施,而使天下渾然歸一也。”

“方今六國雖弱,畢竟皆有百餘年乃至數百年之根基,皆有強兵稱霸之史跡。便是目下,六國雖強弩之末,兵力土地人口猶存,若拚力重結合縱而一體抗秦,天下之勢猶難逆料也!”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當此之時,若僅憑重兵鏖戰,可能適得其反,甚或激活合縱抗秦,若能文武並戰,則事半功倍也!”

周清言語於此,同樣神情激動,能夠親眼見證諸夏第一帝業而出,如何能夠不感慨,一時間,身軀悠然而起,拱手對著殿中三人和上首秦王政先後一禮。

將王道霸業和天下帝業說到而出。

“快哉,武真君所言甚合寡人心意,寡人所求便是這亙古帝業。”

“至於文武並戰,武真君可有所謀略?”

雖然一時間難以將王道霸業和亙古帝業分清楚,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亙古帝業遠超三代霸業,這是自己暢想已久的。

周天子亦如何,仍舊在大秦鐵騎之下崩潰,故而,對於周朝,秦王政實在是難以敬重,如果自己所行的大業和他們一樣,枉為也。

王弟所言帝業,實在是入自己心間深處。

“文武並戰之事,玄清所知不多,但文戰之策不外乎鬼穀縱橫之術、邦交之術,分化瓦解山東六國朝堂,結交六國權臣,統合羅網密諜,可為之。”

“武戰之策則是王翦將軍和蒙恬將軍所為,對於這些,兩位將軍應是更為擅長!”

周清搖搖頭,自己可參與軍政文武要事,但具體內在之事多說無益,昌平君熊啟在側,自己已經說到這個程度,想來熊啟也會將此事更加圓滿的理論而出。

“哈哈哈,武真君所言卻謀國之語,蒙恬先前之言差矣!”

歸於座位,隨即,對麵那身披重甲的蒙恬卻是豁然起身,朗朗一笑,拱手對著周清,深深一禮,聽了這般久,思忖這般久,剛才自己所言相差大矣。

若是按照自己所行,隻怕秦國一天下的時間還要繼續推遲。

“武真君年弱之姿,為丞相,先前王翦還有些奇怪,現在看來,大王識才也,以武真君剛才之語,丞相之位契合也。”

就是王翦也是拱手一禮,之前,對於大王擢升武真君為假丞相,自己還狐疑不已,封君倒也罷了,畢竟有昭襄先王的遺命在前。

但丞相之位,僅次於相邦,乃是要職,就這般賜予道武真君,未免太過。然則,現在一觀,實在是自己多想了,對於秦國,大王比自己等人更加重視,如何會讓庸才登位。

“武真君之才,寡人自然知曉,不然也不會放心將丞相之位落於其身。”

“昌平君,武真君所言雖妙,但多為謀略之語,細細分之,可謂是多矣,依你之見,可還有遺漏之處?”

將王弟直接擢升假丞相之位,秦王政也是冒著不小的風險,雖然群臣不會反對,但如果論政之時,王弟不能夠以言語征服群臣,估計識人不明的稱呼便落在自己身上。

今日,王弟在此論軍政要事,每一句都是直指核心,絲毫不遜色昌平君,再有上將軍王翦和蒙恬的敬佩,與有榮焉,麵上笑意不斷,將最後的問題留給昌平君。

“軍政謀國,武真君可謂真知灼見!”

“武真君所言實則可為兩分,一者文,一者武,在各自之內,又可分內文與外文,內武與外武,內文者,當統轄梳理農事、工商、執法、關防、新軍、倉廩、鹽鐵、吏治、朝政、王室十方。”

“外文者,可收攏邦交之才、縱橫之才,行應候之策,遠交近攻,弱化六國。內武者,當整頓軍事,淘汰老弱軍事,招募新銳兵士,練秦國一天下新軍。”

“外武者,當在接下來的五年內,保持對於山東六國的侵擾、壓製,使得秦國威嚴仍在,但又不顯咄咄逼人,給六國一個秦國孱弱之象。”

“四分可畢,秦國可東出!”

代為執掌相邦之位兩三年,若說正殿內對於周清之語感悟最深者,唯有昌平君,雖然周清說的有些淩亂,但在昌平君眼中,卻是直接整合歸納而出。

拱手看向上首的秦王政,將四分方針大略一一而出,鹹陽宮正殿之內,其音久久未絕,語落不久,更是傳來秦王政久久不絕的朗笑之音。,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