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章 進位丞相(求票票)(2 / 2)

秦時小說家 偶米粉 8892 字 2個月前

如此,焉得順應戰國大勢。

“戰國大勢,乃國強之勢,乃兵強之勢,乃國力強大之勢!”

“山東諸國固守大周舊法,偶有變動,影響不涉其根,是故違逆大勢,如昌平君所言,為取死之道!”

國尉尉繚子亦是出列,對著上首大王一禮,又對著昌平君熊啟一禮,微微頷首,認同此語,而且昌平君此論,不愧是相邦之謀。

隻是那番話,略有些熟悉之感。

但是,那些並不重要。

“相邦之言,乃國本強大之論。”

“李斯師尊荀夫子曾在《強國》一篇中對秦國有論,言語相仿相邦,是曰:入秦以來,其固塞險,形埶便,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

“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汙,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

“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

“鮮少商君法治之言,但皆為法治通行秦國上下之功!如此,國強民富,兵戈強大,此為大勢,更為諸夏大勢,正合一匡天下大勢!”

長史李斯出列近前一禮。

評論而道。

“相邦之言,正是彰顯秦法之效用。”

廷尉王綰出列一語。

隨其後,群臣相視一眼,均頷首不已,先後出列,以讚其得。

“嗯,相邦之言,當為秦國君臣上下所銘記。”

“長史,朝後擬令,下達國府,通傳秦國各大郡縣。”

秦王政不住為之頷首,今日朝論,昌平君倒是給了自己一個驚喜,立春之後,大軍攻趙,此語更為彰顯大勢之力、大義之力!

“喏。”

李斯頷首稱是。

隨其後,秦王政上首擺動手掌,群臣歸位。

“去歲,入秋日以來,多有文書上傳,言語寡人蒞政中樞,不若往昔,無令發,多怠政矣。”

“於此文書,寡人皆留中不發,以觀文書者。”

“張蒼,你為禦史丞,可有所得?”

未幾,秦王政回歸上首尊位,端坐在軟榻上,俯覽群臣,郎聲而落,視線掃視章台宮內的要臣,最後,語出,下方一人出。

“回稟大王。”

“臣張蒼為禦史丞,負責監察百官,以為風紀,去歲入秋以來,政務下落國府,國府之內各大行署為之運轉,其中多有不力者。”

“太倉令荀懷,負責統計府庫錢糧之屬,秋日大收以後,延遲一十八天才上交統計文書,耽擱大田令謀算全國經濟要務。”

“平準丞郝恒,負責鹹陽商賈百業之事,去歲鹹陽之內,略有紊亂,然鹹陽南城內山東列國商賈多有不滿者,臣前往察之,多調合不利,以至去歲鹹陽十一月商稅少三萬金!”

“中尉丞花相,負責鹹陽之安,然……。”

“……”

禦史丞張蒼出列,如數家珍,將諸般之事、諸般之人一一道出。

每一位人名的道出,都有章台宮內的一位要臣為之神色驟變。

一臉說出十三個姓名以及其餘二十餘個簡略之人,近半柱香之後,張蒼一人淺黑色的朝服著身,靜立廳中,章台宮內為之寂然。

“韓非在《喻老》中有言,楚國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禦座近前言語,張蒼,韓非為你師兄,其語何如?”

秦王政神色未改,看著那些被張蒼點名出的要臣,伴隨口中餘落,一雙丹鳳之謀閃爍厲色玄光。

“右司馬所言: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

“楚莊王答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衝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不穀知之矣。”

張蒼對於韓非這位師兄的文章,自然熟悉至極,張口而應。

“楚莊王如何決之?”

秦王政又問。

“待半載,楚莊王聽證,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大臣五,舉處士六,而邦大治。舉兵誅齊,敗之徐州,勝晉於河雍,合諸侯於宋,遂霸天下。”

張蒼再次答曰。

“廷尉,你覺寡人如何決之?”

秦王政目光又落王綰的身上。

“大王,在其職不謀其事,堪為秦法所不容,自當廢之。”

“楚國莊王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今臨近攻趙,自當一整中樞國政,肅清上下風氣,舉國一體,大戰滅國。”

廷尉王綰出列,回應大王。

“相邦以為如何?”

秦王政目光又落在昌平君熊啟身上。

“以法決之!”

“臣為相邦,上承大王之命,下統百官之行,總攬政務,各署有官如此,是熊啟之過也。”

“望大王降罪於臣,以彰顯秦法之要!”

熊啟早就料到大王會有今日之語,那些人的作為也在自己眼中,但自己並沒有過多提醒,自是按照固定的程序與文書落下。

那些人不自知奈何。

如今大王將他們清算,也算他們罪有應得,既已知大王之謀,自然不能多加乾涉,雖然今日有罪,相邦之威有損,大王之名更盛。

但……該自己有所為。

“以相邦之意決之,廷尉處之。”

“相邦下統百官不利,當有丞相佐之,即日起,武真侯兼丞相一職,長史李斯為假丞相。”,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