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啟命休矣(求票票)(2 / 2)

秦時小說家 偶米粉 11979 字 2個月前

“昌平君!”

“這是俠魁的親筆文書!”

又一位精壯的漢子出列,雖無先前那人渾身上下的鐵血之氣,卻通體擴散著一股豪邁氣息。

神容粗獷,半跪一禮,從懷中拿出一封密信,雙手捧出。

“昌平君!”

“這是巨子的親筆文書!”

又一人踏步出列,渾身粗布麻衣,卻有著淺淺的黑白兩側交織,發絲有些淩亂,神態略有一絲脾性。

此刻卻有著一絲彆樣的沉穩,從懷中拿出一封密信,雙手捧出。

“昌平君!”

“這是大人一位故友的親筆文書!”

又一人踏步出列,其人蒼老,鬢發如霜,顫巍近前,從懷中取出一封文書,雙手捧出。

“你是……?”

看著麵前的這個老者,熊啟眉目一挑,記憶之中,並不認識此人,而且還年歲如此之大了。

手中文書是自己的一位故友?

自己的故友可不少?

符合的卻是不多。

觀麵前跪立的那些人,熊啟心緒更為之複雜。

“回昌平君!”

“在下燕國大夫鞠武!”

那老者深沉一語,抬起頭,看向昌平君熊啟,深深的看向熊啟。

“鞠武?”

“是你!”

“你是燕……燕丹……果然沒死!”

“啟便知道,他不會那麼容易死的。”

“你們呢?”

“你們又有誰的文書?”

“都拿出來吧。”

鞠武!

這個名字熊啟不陌生,在秦國攻燕的時候,國府文書之中,有過他的卷宗,是燕丹的太傅,也是燕國的大夫。

職位雖不高,卻深得燕丹信任。

不過其人在燕丹身死陽樂之後,便是消失不見了,……今日出現在了這裡?還有著一位故友的密信。

當初,自己聽聞燕丹授首的消息,便是一愣。

因為燕丹如果這麼容易就受死,那麼……他也不會抵抗大秦這麼久了,然……無論如何,他是否身死,都不為重要。

燕國注定要淪亡。

今日,在這裡見到鞠武,可以印證自己心中那個微不足道的猜想,語落,豁然從木案後起身。

看著廳前那些沒有出言的人。

他們這是要逼迫自己?

光明正大的出現在上蔡之地?

他們這是要逼迫自己走那條路!

……

熊啟滄桑一笑,一時之間,心間深處的那般思緒竟是有些通明許多,都來逼迫自己。

那自己又該如何?

“昌平君!”

“這是韓國王儲親筆文書!”

“……”

“昌平君!”

“這是魏國魏咎將軍的親筆文書!”

“……”

“昌平君!”

“這是趙王的親筆文書!”

“……”

“……”

隨著熊啟那一笑語落,廳內,又是一道道身影跪立,各自從懷中取出文書,各自一語出,高高的捧起。

“哈哈哈。”

“諸子百家!”

“山東諸國!”

“你們……你們呐,是不是啟今日不應下你等所求,是否……就走不出這上蔡之地了?”

熊啟神容之上,笑語未絕,從上首走下,將那些人手上的文書一封封的拿下,一封封的摞在手中。

一共十封密信,並未閱覽!

而後,隨意的仍在木案上。

“豈敢如此!”

“昌平君!”

“我等諸子百家,山東諸國淪亡之人,今日來此,乃是希冀昌平君能夠救我等一命。”

“更有著大人血脈之楚國,等待著大人。”

“秦國而今大勢已成,楚國難以與之抗衡,大司馬雖有心,卻也隻能夠守禦為上,莫不是大人就眼睜睜看著楚國步入其餘諸國後塵!”

“果然大人助力,則目下之戰,楚軍可大勝,大司馬同大王相約,攜帶大勝之威,擁立大人為令尹,執掌國府上下事,統領諸國、百家之力合縱抗秦。”

那拿出楚國大司馬項燕文書的精壯軍旅漢子,惶恐一禮,而後話語未絕,話音婉轉。

“農家六堂,十萬弟子,願意聽從昌平君之令!”

農家來人一語。

“墨家上下,願聽昌平君之令!”

墨家來人一語。

“我等皆從。”

“……”

諸人再次表態,深深一禮。

“若然啟猜測的不錯。”

“鹹陽那裡,你們已經行動了吧?”

熊啟雙手背負身後,視線在麵前的十人身上一一掠過,他們十人……今日前來,並沒有給自己留後路。

“昌平君!”

“夫人與良女都已經安然出鹹陽城,不日將到達楚地。”

“無論農家付出多大的代價,夫人與良女絕對不會有事的,而且夫人和良女有著俠魁、墨家巨子護持,昌平君當放心!”

廳內,隨即又是一語響亮而出。

“哈哈哈!”

“啟之命。”

“今日便……休矣。”

聞此,熊啟仰天一笑,踏步而出偏廳。

******

大軍彙合!

李信率軍在平輿之地等待了五日時間,蒙武之軍也在寢縣等待了四日,後方重甲兵、輕甲兵,諸般攻城器械儘皆齊至。

“李將軍!”

“數日前,老夫攻下寢縣之地的時候,那裡的守軍不過兩千餘人,並不費太大力氣。”

“隻是,城內卻沒有囤積糧草輜重等物,看來是根本沒有打算在那裡抵抗,此外,三日來,斥候所報,楚軍主力有動,汝陰四周有跡象。”

大軍分駐兩地,蒙武率領一隊兵馬前來相見李信,論討後續之策,幕府軍帳內,主將、偏將在列,以為共商。

蒙武站在帳中精細的沙盤前,單手遙指著汝陰之地,伴隨口中之言,看向李信。

“老將軍所語……,卻是項燕疑兵之舉。”

“目下於項燕來說,隻有兩條路,一者——避戰不出,保存楚軍主力,或是接下來汝陰都不守,以為壽春南遷拖延時間。”

“二者——便是項燕之謀,我軍平輿、寢縣兩分,接下來進攻汝陰,兵力更為之分散,那便是留給項燕的唯一戰機!”

“本將以為,後者可能性更大。”,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