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二十六章 開源三策(2 / 2)

秦時小說家 偶米粉 12211 字 2個月前

“當不負父王所望,不負郡侯所期。”

扶蘇再次一禮。

“不辜負大王和本侯的期待,自然是好的。”

“將事情做好,也是為了你自己。”

周清單落在扶蘇的肩上,輕輕拍了拍,勉勵道。

“是!”

扶蘇頷首。

周清踏步遠去,繼續巡視整個閱覽之廳,於將閭等人也是一覽,事情做的規矩,不算顯耀,也不算愚頑。

未幾,在央學宮待了兩個時辰左右,便是車馬歸於鹹陽,直入鹹陽宮,太學的事情也要自己負責。

今日可以選定一下合適的宮殿。

……

……

“大秦一天下,軍政武要務更為忙碌。”

“入宮之時,聞衛尉所言,大王昨日宴飲之後,繼續批閱政令近兩個時辰?”

興樂宮內,周清入內一禮,看向上首的王兄,儘管由著自己進獻的丹藥,身體上不存在問題。

可是這般日夜不息的操勞政務,精氣神元終究會不住消耗的,廳殿之內,亦是沒有外人,唯有長史蒙毅一直在隨伺。

“哈哈,寡人已經習慣了。”

“並無大礙,也並未感覺勞累。”

秦王政執批閱書,聞王弟之言,莞爾笑道。

這樣的日子……自己很喜歡,記得登位之初,自己想要這般的批閱政令書,還做不到,所有的書都落在信候府邸。

隻有信候挑選過的,才會出現在自己的王案上,雖如此……每一份書自己都閱覽好多遍。

而後冠禮親政,大權在握,看著案上的一份份書,秦王政甚至於能夠看到,自己批閱後的書,對於大秦每一寸土地的影響。

所有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意誌行動。

那種感覺……很好。

書交由他人處理,豈非……大權旁落。

王弟在整治四郡的時候,曾設立有政事堂,雖然可以令王弟閒適不少,卻非自己想要的。

以王弟的腕,可以掌控政事堂。

若是他人呢?

說不準還會被政事堂掌控,那就不好了。

“郡侯在鹹陽宮北城行走近一個時辰,可有合適的宮殿入眼,以為添做太學所在?”

話鋒一轉,秦王政倒是詢問著。

“已經有了。”

“鹹陽王宮外圍有一處宮殿閒置許久,名曰素霞宮,乃是昭襄先王之時建立,後來因事便是荒廢了。”

“玄清內外看了一下,很是合適。”

“隻消少府將其整頓一下,便可使用。”

周清頷首,鹹陽宮內的宮殿本來就是極多,近年來,王兄更是在鹹陽宮的基礎上,向著北方、東方延伸,以六國宮殿為模板,建造了數十座嶄新的宮殿。

裡麵大都是一些六國宮人,女子居多,宮奴鮮少。

甚至於,那些女子現在也越來越少了。

近月來,隨著五嶺之渠的貫通,征伐嶺南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攔阻,占領的低語越發之光,甚至於絲毫不遜色楚國之地。

那麼大的土地,總是需要有人去鎮守,去管理的。

憑借秦國的十萬大軍,加上隨從人員,頂多四十萬,放在江南,放在嶺南,連一個水花都飄不上來。

是以,蒙武提議,十萬兵士就地通婚,同時遷移諸夏之民前往江南,尤其以女子居多。

女子善生養,多多養育,百十年之後,五十萬人口可以化作一處數百萬人的地域,數百萬之人,對於江南,已然不是小數目了。

足以開辟數個重要城池節點,而後貫通一片,徐徐拓展。

何處遷移諸夏女子?

鹹陽宮內就有許多,六國宮人、美人都遷移那裡數千人了。

“素霞宮!”

“是那處宮殿,寡人知曉其名,那處宮殿乃是當時宮有人生出病患,昭襄先王曾短暫停留的一處宮殿。”

“的確不小,而且很合適。”

“可行。”

“一應諸般,郡侯自行同少府商榷。”

“昨日,國府那邊傳來一份關於關民爵、高爵之人越來越多的書,郡侯也有知曉。”

“今日,又來了一份,這一份是來至關外河東郡的。”

“河東之地,昭襄先王歲月,便是將其納入大秦掌控之,而且那裡曆經韓趙兩國治理,民戶不少,田畝不少。”

“數十年來,有著秦國治下安穩,河東郡民戶達到二十萬戶以上,民力也有十萬以上。”

“一郡之內的封爵之人不少,錢財、糧食都派出去甚多,有些縣域的府都空了。”

“這是一份訴苦的書!”

秦王政拿起案上的一份書,輕哼道。

單單隻是訴苦也就罷了,關鍵是書內的一些應對措施,自己有些拿不準,正好王弟過來了,念及此,將書遞給侍者,落於王弟上。

“軍士得封爵位,那些東西是他們應得的。”

“無論如何,那些軍士的東西不能少,否則,秦國就要亂了。”

周清一禮,雙接過書,打開一覽,如果隻是尋常的訴苦書,應該不會令王兄如何,當彆有內涵。

訴苦?

難不成準備不予那些兵士應得的東西。

那可不成!

大秦一統天下,什麼都可以亂,行軍打仗的老秦人不能亂。

“嗯?”

“這份建議……是河東郡的郡守杜陵上呈的?”

“提出的解決之法,倒是全麵,依從央學宮的開源、節流。”

“他總算還知道不能夠節流。”

“開源之法有。”

“其一:鑄就半兩之錢,從商賈購買大量糧食,同時也能夠滿足軍士所需,也能夠滿足己身所用。”

“其二:借助河水,收魚鹽航運之利,允許商賈販鹽、販茶,收取重稅,彌補郡縣府空虛。”

“其:允許商賈出錢購買土地、田宅,彌補府空虛。”

“有!”

“這種開源之法很是有。”

“大王以為如何?”

書上的內容不多,可是令周清感覺有興的很多。

比如這個開源策。

合上書,看向上首的王兄。

“寡人以為……,杜陵之策,並無不可用。”

有聞王弟言語間的異樣,秦王政丹鳳之眸微微閃爍亮光,開源策自己從剛才就在思忖。

鑄就半兩錢,緩解郡縣壓力,有先例可尋。

不無不可。

向商賈收取重稅,緩解郡縣壓力,也有先例。

不無不可。

諸夏間空曠的田地很多,商賈欲要購買?如果花非重金,緩解郡縣壓力。

不無不可。

與其說向自己訴苦,不如說是想要鹹陽同意杜陵這策,緩解郡縣壓力。

“杜陵這策,的確可以解決河東郡暫時遇到的壓力。”

“隻是這策,卻非表麵這般簡單。”

“甚至於……這策都涉及秦國根基,如若開這源,大王以為會有何結果?”

周清覺得河東郡郡守杜陵的這策……都很有針對性。

如若實施,眼前的壓力可以解決。

之後呢?

繼續開源。

那就不妥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