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二十七章 半兩五銖(2 / 2)

秦時小說家 偶米粉 10272 字 2個月前

“彼此鑄造的型不一,流通起來,也是容易生亂。”

“果然如鹹陽印書坊內的刻板,統一印製成書,通行諸夏,則便捷無比,也能夠免去許多混亂。”

“也能夠容易處理郡縣諸地私自鑄造錢幣的隱患,杜絕宵小之事發生。”

周清微微一笑,說道四郡之事,數年來,自己也是在整頓四郡的錢幣之事,算是有所得。

有著郡縣可以鑄錢,按照鹹陽關流通的規格,將雜亂的貨幣,給予驅逐,現在隻剩下半兩錢了。

無論是對於官府,還是商賈,還是庶民,都是好處多多。

“果然不允許河東郡鑄錢,府如何解決?”

秦王政踱步廳殿,觀蒙毅執快速記下的書,近前取下一張,細細一覽,輕輕頷首。

而後,看向王弟。

河東郡的事情終究要解決的。

“此事,並不難。”

“河東郡相距南陽郡不遠,完全可以從更為富庶的南陽郡調集糧食。”

“至於錢財,亦是不難,河東郡郡守有此策,想來不是他一個人的意思,而是有人提議如此。”

“欲要染指販鹽、販茶巨利,其心當誅,隻消稍微查證,便有巨利在,同樣,還可以震懾其餘商賈,安份守己。”

解決河東郡遇到的事情,周清不相信郡守杜陵沒有法子。

央學宮出來的學員進入河東郡的也有不少,學宮之內,可是有專門計然課程的,縱然如此,還有開源策。

那就是愚蠢之策了。

“武真侯此言,頗得寡人之心。”

“商賈獲利,乃是天性,隻要安穩行商,大秦之內任意通行。”

“收攏鹽鐵茶之巨利,數年來,鹹陽和諸郡也在推進,隻是稍緩了一些,杜陵如此,怕是有彆的意思。”

“蒙毅,寡人記得李斯的兒子李由現在川郡為長史吧,擬令,傳令國府,調遣李由趕赴河東郡為郡丞。”

“至於杜陵,念其辛勞,調往張掖郡為郡守吧。”

商賈!

對於這批人,秦王政沒有太大的好感,可也知曉,商賈在一個諸侯國少不了,沒有那些商賈,許多事情真不好辦。

那些人隻要安分守己,已然有巨利。

如今還想要攫取更大的巨利,那就當誅了。

“另外,擬令傳於章邯,影密衛查探杜陵數月來的蹤跡,往來之商賈,但有違秦法,一概誅殺。”

“商賈之家抄沒!”

接著前一份口令,秦王政再語。

“喏!”

蒙毅執的速度很快,為長史多年,這點能力還是有的。

短短百十個呼吸不到,便是擬定好兩份書,待接下來大王審閱,便可加蓋王印,傳遞國府施行。

河東郡郡守杜陵!

從富饒的河東郡西行千餘裡為張掖郡的郡守,這個差距……真是不小。

如果那份書沒有落在武真郡侯上,或許,大王就直接同意了。

現在,因為開源策,直接被武真郡侯批駁了,連帶現在的自己都覺得杜陵郡守是否有些同商賈糾纏過深了。

“廢除諸國錢幣,統一使用大秦半兩錢。”

“現在……隻是一個開始呐。”

“鹽、茶、鐵……,也當如郡侯所言,收攏鹹陽官府,收攏諸郡官府,商賈之人不得染指。”

“個之策,還得細細斟酌實施。”

國府、廷尉府邸正在細細謀劃武要政的具體方略,具體細節,以為大朝會之後頒布施行。

而今,有聞王弟所語。

秦王政突然覺得,許多事情越來越複雜了。

“數年來,晉之地、燕趙之地都已經有所痕跡。”

“所剩楚地、齊魯之地,也當不難。”

許多方略政策的落下,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

如大秦境內通行馳道,那便是需要數十年之功,這還是有水石之力相助,否則,更為之緩慢。

百多年前,商君變法於秦,策略定下,也花費了二十年時間,方才初成,又曆經惠先王之時,方才真正貫徹。

“府充盈,方才有足夠的力量做諸般事。”

“一如當年鄭國渠,大田令鄭國也曾言,魏國的鴻溝若非府空虛,早就給予整頓疏通了。”

“屬於大秦的財貨,就該留在府之。”

“鹽,亦是如此,醫者所言,人不食鹽,則渾身無力,昔年長平之戰,武安君兵困趙國大軍多日。”

“趙軍雖有數十萬人,可精力日益衰弱,便是如此。”

“前些時日,國府有一份關於諸夏產鹽之地的統計,落於大秦原有境內的不算多,也就關、蜀產鹽比較多。”

“反而是齊魯、燕地、楚地的產鹽低相當多,齊國數百年來,一直富饒,多賴於此,寡人欽羨。”

“那些地方也該設立專門的行署管轄!”

鑄幣之權收攏鹹陽,秦王政覺得很好,郡縣好好的治理民生便可,無需操勞鑄幣的事情了。

由鹹陽直接鑄幣,進而流通諸夏就行了。

鹽、茶、鐵,也是如此。

尤其是鹽。

秦王政覺得將齊魯之地、燕地、楚地的那些產鹽之地納入官府掌控,已然成為必須,那些東西留在郡縣,留在私人商賈。

不妥。

“茶貨也是一樣。”

“聽聞商賈販茶,前往河西之地,前往北方胡族之地,獲利甚多,甚至於十倍、百倍之力。”

“央學宮那邊的有些言語,寡人還是很喜歡的。”

“有些商賈錢財過多,就容易多想,信候……便是一個先例。”

“信候!”

“出現一個就好了。”

“鐵器!”

“禁武令已經落於郡縣,寡人也令郡縣派出人,收攏民間威能強大的攻伐利器、鋒芒刀劍。”

“昔日,齊國桓公問管仲:成民之事若何?”

“管仲對曰:四民者,勿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嚨,其事易變。”

“桓公道:處士、農、工、商何?”

“管仲對曰:昔聖王之處士也,使就閒燕,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處農就田野。”

“是以,四民之力,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

“不過管仲下一句所言:士之子恒為士,農之子恒為農,工之子恒為工,商之子恒為商,已然不合。”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