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 儒道浩然(2 / 2)

秦時小說家 偶米粉 12188 字 2個月前

“在燕地、齊魯、楚地、江南設立封國諸侯,難矣!”

一襲規矩的單薄儒袍著身,談直卻一禮,說道鹹陽製式根基紛爭,他們雖遠在鹹陽,許多事情知道的不比鹹陽那邊少。

甚至於他們還知曉一些更隱秘的人和事情。

“嬴政遲疑不絕,想來他也在權衡捭闔二人之策。”

“最終選擇哪一策,不好說。”

談直卻身邊的一位年歲相仿儒者搖搖頭,從鹹陽那裡傳來的消息,真正的策略定下,要等到再一次大朝會的開啟。

嬴政真正的意圖!

不清楚。

甚至於百家出動隱秘之力,請動剛成君蔡澤出動,詢問於武真郡侯,也沒有得到確切的答複。

武真郡侯都不知曉?

或許就算知曉了那個結果,對於武真郡侯也沒有什麼影響,嬴政落在其身的榮耀太大了。

是否封國諸侯,並無太大差彆。

“子房以為呢?”

如雲的素色長衫,束發而冠,邵廣晴跪坐於上首的案後,視線一轉,看向張良。

子思一脈弟子甚多,張良能夠被他們推舉為當家之位,自然有相當的水準,而且自己很欣賞他。

“師兄!”

“子房以為,嬴政……當有很大可能落在郡縣一體上。”

“封國諸侯嬴政非不考慮,而是不想要考慮。”

“否則,便沒有大朝會上的遲疑。”

“秦雖亡諸侯,並天下,諸夏卻不安穩,秦國對於諸夏的統轄仍停留於鐵血鎮壓。”

“策略上,相邦王綰的封國諸侯最為安穩,果然於燕地、齊魯、楚地封國諸侯,則可安撫諸夏諸國餘力。”

“待秦國對晉之地統轄穩固,在對於齊魯之地給予整治,無論如何,封國諸侯非嬴政所願。”

“就算采取相邦王綰之策,也不會長久,子房以為,嬴政當會直接摒棄封國諸侯,設立郡縣,強行統轄諸地。”

“他……是一個很驕傲的人。”

“他下有百萬大軍,臣武將如雲。”

“嬴政有足夠的自信直接設立郡縣!”

淺綠色的長袍素雅,腰環玉帶,俊逸非凡,在儒家待了數年,渾身上下,已然滾滾禮儀之風。

聞邵廣晴師兄之言,拱一禮,說道所想。

嬴政非不願意采取相邦王綰封國諸侯,而是不想要麻煩。

他有信心應對可能會出現的一件件事情,有信心應對一切麻煩。

“嬴政!”

“此人……,號曰始皇帝,群臣皆曰陛下,德兼皇,功過五帝。”

“實在是……有些狂妄!”

提及嬴政,張良身側便是一人表達強烈的不滿。

自秦國鹹陽廟朝立下,大朝會開啟以來,一則則消息流向小聖賢莊,嬴政不為秦王,登天子位,稱始皇帝陛下。

言語間無視皇五帝,自覺古往今來第一天子。

上古以來,何曾有君主這般狂妄?

數十年前,秦國便是野心勃勃,同齊國並稱東西兩帝,那個時候,還有諸國鉗製。

現在一切外在鉗製都沒有了。

他不僅稱了帝位。

還加了皇道尊位。

自稱始皇帝尊位!

“嬴政!”

“論其之功,的確不遜色任何一位皇五帝,至於禮儀德行,自有後世評說。”

邵廣晴輕笑道。

這位師弟出身於楚地,秦國滅楚之後,屢屢談事情,便是有不滿之語,他們也都習慣了。

憑心而論,嬴政……算得上代以來無人可比的天子了。

駕馭秦國,短短十年不到的時間,就掃滅六國諸侯,讓諸夏從戰亂之世,歸於安穩。

若是沒有秦國所為,現在的諸夏還是諸國並舉,戰亂不斷,諸國紛爭不絕,不知道要死傷多少人了。

換言之,嬴政此舉,拯救了諸夏許多人。

且在一天下過程,並無大爭之世屠城滅國之舉,雖有兵戈殘暴,也是無法。

否則,如何一天下。

一國之力,統禦諸夏。

諸夏一個諸侯都沒有了。

這樣的事情自上古以來,第一次出現。

他這樣的功績,無論如何評說,除卻人皇軒轅氏以外,其餘天子與之相比,功勞不顯。

德行上!

不好說,若是嬴政能夠將諸夏治理的很好,說不準史冊上會留下他的光輝一。

若然諸夏再次混亂。

他……的德行會不顯。

“果然郡縣一體,其實我倒覺得對於儒家來講,也是一個另外的會。”

談直卻擺擺,今日不是談論嬴政的事情,當複歸先前的話題。

儒家之所以會談論封國諸侯、郡縣一體,乃是秦國所行的法治,法家獨尊,儒道不顯。

若然齊魯也設立一個個郡縣,那麼……儒家之學就很難起勢了,若然封國諸侯,就是另一個場景。

易道有語,萬物乾坤,封國諸侯對於儒家很好。

郡縣一體,就未必不好。

“說說。”

邵廣晴看將過去,點點頭。

“無論接下來秦國采取如何的製式,單一的法家之道不足以治世。”

“在大爭之世、戰亂之世,法家若然有成,當可在極短的時間內,凝練諸侯國力,令國富民強。”

“而現在,秦國需要的不是那些,而是統轄整個諸夏,那就需要懷柔,就需要禮儀,就需要規矩。”

“觀秦國在晉之地那裡的策略,可見一斑,名為一條條法章律例,實則內蘊百家之學。”

“儒家之道也在其。”

“伏念師兄內聖外王,威德仁禮,亦是如此,雖為儒道真意,也是內涵百家精要。”

“秦國立下郡縣,儒家當有可為,卻……不知曉具體如何!”

談直卻一口氣說了很多。

郡縣一體,也是儒家的會。

根據秦國選拔才學之士的標準,接下來的儒家弟子又很大會進入央學宮,甚至於護國學宮。

就是不知道秦國給不給他們這個會。

“伏念師兄數日前有語,以儒家微末之力,助力秦國穩定齊魯。”

“還有便是準備待鹹陽那裡嶄新的字下來,直接頒布小聖賢莊,令諸弟子日常習練皆使用。”

“師兄,當早有謀劃……,嗯,紫語,你怎麼來了?”

邵廣晴歎道。

他們是儒家的人,身上有著儒家清晰的烙印。

麵對諸夏變局,不得不細細思量任何一件從鹹陽那裡傳來的訊息,墨家……已經徹底見惡秦國。

農家……不知抉擇。

儒家在齊魯待了很長的時間,他們有理由相信,秦國會將目標放在他們身上的。

他們的選擇隻有兩個。

一個是臣服。

另一個是反抗。

很明顯,現在反抗就是如墨家那樣的道路。

臣服?

並不恥辱。

傳承不存才是真正的恥辱。

伏念師兄早已經看到那一步了,以不變應萬變,存留儒家核心綱要,容納秦國變局,拓展儒家將來。

不愧是一位位儒家前輩選定的掌門人,邵廣晴正要繼續言語,忽而,浩然有感,看向廳側入口。

那裡飄然走進一位身著淺紫色裙衫的嬌嬈明媚女子,捧著茶托,款款入內。,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