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聰明人永遠比普通人想得要多。
尤其是在京城,這個全天下人才彙聚的地方。
光幕記載一日數變的異象,引起了許多人的警惕。
祁元詢雖然是主角,但是他的存在感並不強。
對於皇帝和朝堂諸公來說,有效利用光幕透露的未來信息進行某些決斷,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皇太孫未來可能會自毀長城、與宗藩對上的可能性,已經是無限大了。
而每一次選擇的不同結果,都不利於京師的正統朝廷。
這一點會對太孫造成很大的影響——由正統而來的聲望,會受到極大的損傷。
也就是祁元詢不願意出門惹人眼,否則的話,他怕是能親耳聽見街巷之中大變的流言。
太孫以仁孝著稱,這“孝”嘛,先太子薨逝,太孫哀毀過甚,無人可以指摘,但這“仁”嘛,現在一看,就見仁見智了。
不同記載裡的趙王世子都是同一個人,但為什麼,某些記載裡是“暴卒”、“病卒”,某些記載裡卻活得長長久久呢?
要說這和太孫沒關係,是沒多少人信的。
祁元詢是宗室,不是仕途晉身的朝堂袞袞諸公,他們的想法會有不同的地方,但是,某些原則,他相信大家都是一樣的。
就像做生意,大家都希望和氣生財、守規矩,不希望遇到使陰招的家夥,其他方麵也是一樣的,某些手段你可以用,但是,底線是輕易不能觸碰的。
親叔叔、親堂弟都敢下手弄死——關鍵是,下手的人,一向以仁孝示人,不是名聲本就不好的暴戾之人——誰敢保證,不會在背後被他下手?
當今天子,在這個時候,就很矛盾了。
大周的元從勳貴凋零,也就意味著武將集團的力量銳減,大周的軍事實力會受到影響。
天子之所以不著急,敢下手,就是因為,他有兒子,有一批被封為藩王、屏衛皇室的能乾兒子!
天子分封藩王,是有他的用意在裡麵的!
朝廷想要安穩,就得有兵馬,可是,軍權控製在勳貴武將手中,天子又不放心,隻能讓權柄落到自家人的手中,他才能放心。
所以除了嫡長子出身的先太子之外,其餘年長的皇子,受到的教育都偏向於統兵。
嫡長子治國,其餘諸子拱衛,這是當今天子宣武帝早早定下的方針。
先太子與諸王確實兄友弟恭,而且個人能力很強,長於治國的同時又並不是對軍事一竅不通。
有太子在,諸王也不敢生異心。
宣武帝的安排很完美,隻有一點沒料到——先太子年壽不永,將他的一切布置都打亂了。
太孫比之乃父,不僅在幼年的時候沒有接受過完整的繼承人教育——畢竟皇嫡長孫八歲的時候才病夭,最開始被作為繼承人培養的,並不是當時還隻是皇第三孫的太孫——而且過於文弱了。
沒有乃父的威望與手腕,太孫對掌有兵權的叔王們,是極度排斥的。
能和堂兄弟們兄友弟恭,並不代表太孫不忌憚皇叔啊!
關於這一點呢,祁元詢大概是知道天子是怎麼教育的。
畢竟每次有入宮見麵,天子都要囑咐他們兄弟們要相互扶持、囑咐太孫看顧宗藩親戚,總而言之一句話,咱們老祁家才是一家人,一定要團結!
太孫的心思不可能瞞過天子,天子常在太孫麵前提到宗藩,而太孫在光幕未曾出現之前,常被天子誇讚的一點,就是他順著天子的心思,說日後定會倚仗諸位皇叔,若有敢言廢藩的佞臣,定不相饒。
對於皇爺爺在這一點上顯出的天真,即便是本身作為藩王世子的祁元詢都覺得可笑。
光幕異象出現後,有感於天下或有動亂的宣武帝,提前再版了《祖訓錄》。
裡頭有一條,就是諸王有“合法起兵”的權力。
若是朝廷有奸臣,而天子忠奸不分,那麼分封在各地的王爺們就可以領兵討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