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孫的被廢就是因為削藩,而削藩的參與者,就是如今一大批的東宮之臣。
長子一脈的皇孫,因為這些東宮老臣的緣故,也不可能再沾染儲位了,同樣出自東宮的第五孫元訢,就按照他原本的規劃,安安穩穩地做個藩王好了。
長子一脈隻能成為藩王,次子、三子又因為光幕所言的壽命問題,不能托付國事。
他現在能同時培養的,就隻有四子趙王和第四孫元詢。
年長的皇子們長於武功,其實並不是宣武帝原本期許的繼承人。
治國之道,需要剛柔並濟,國朝初立,他已經用剛猛治國了,那麼繼任之人,便需施以仁政。
懿文太子、太孫祁元詝,他們都是以仁柔聞名,足見宣武帝對繼承人的培養標準。
趙王雖然不行,趙王世子自幼在宣武帝身邊長大,生性沉靜、為人仁厚,天子覺得,這個孫子是可以儘心培養的。
*
宣武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二,諸王歸國就藩。
天子以諸王世子、年長郡王久離封藩,與父母相彆日久,未能承&歡膝下,詔令諸皇孫亦歸藩。
諸皇孫入京讀書進學之事,待日後天子發明旨再議。
唯有趙王世子,以天子深為喜愛的緣故,暫留京城。
天子給出的說法,是要待他為趙王世子納取世子妃後,再議歸藩之事。
可是諸皇子、皇孫擇妃,分明是八月的時候有大臣上疏、天子下旨開始統一選辦的,中間又出了廢儲一事,采選進度一度停滯。
趙王世子還未納娶世子妃,可是其他的皇子皇孫不也一樣?
天子此言,不過是為趙王世子留京找個理由罷了。
士人們都不敢議論天子的這個決定。
光幕異象在頭頂,他們又不是眼瞎,太孫被廢後,諸王歸藩、世子並一眾郡王皆歸京,看樣子,趙王為儲一事,怕是十拿九穩了。
隻是從前天子大力培養懿文太子,天下間,有數位儒學大宗師曾教導過這位太子,憑借著這一絲香火情,東宮一係在文人間的地位很崇高。
太子未參政時,也不是沒有皇子與太子一同進學聽講過,可是能得大儒教導、得大儒儘心謀劃的,也就隻有懿文太子了。
太孫因光幕所顯的未來削藩之措施過為酷烈而被廢,這畢竟不影響他現在的名聲。
和廢太孫、如今的鄭王祁元詝相比,趙王世子祁元詢除了因為光幕,讓他在文人之間有了存在感外,從前的存在感真的不能和太孫比。
這也就意味著,他沒有足夠亮眼的事跡。
天子考校子孫的事,在沒有示意的情況下,也不是尋常人能知曉的,誰能知道諸皇孫中,趙王世子還是其中翹楚呢?
不過這沒關係。
天子一旦開始為子孫考慮,做得可都是十分到位的。
當年為了懿文太子好掌權,朝堂上可不知沒了多少桀驁不馴、或者對太子施加的影響力過高的元從功勳或文人大儒呢!
天子開始將祁元詢帶在身邊教導,趙王世子聰慧又不失仁厚的形象,很快就在官宦眼裡塑造起來。
與此同時,天子欲重啟遷都之事,新都選址很可能是在北平的消息,也漸漸地傳開來。
京師應天府,本朝開國之時,原為南京,趙宋與大夏都城之一開封府則為北京。
後北京開封府因地形不利防守被罷,南京應天府改為京師。
然而,天子一直想要再立都城,從諸多前朝舊事來看,都城立於南方,不利國朝,是以天子一直欲以北方一城為京師。
懿文太子在時,天子還特意命他考察過古朝名都長安與洛陽,欲從其中擇一建都。
長安原本已被選為新都之所在,開建之初,懿文太子便驟然薨逝,天子遷都的想法便擱置了下來。
可是如今,天子又要重選新都,還是北平府,這個節骨眼上,很難讓人不把這件事與趙王、與儲位聯係起來。
作者有話要說:我錯誤地估計了情節的發展Orz……:,,,,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