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況,帖木兒帝國其實就為大周展示了一個非常鮮明的例子。
“寧王叔想要效仿前朝宗家貴胄,開疆拓土,這樣的想法也不是一日兩日了”,祁元詢開口先定下了基調,“宗室改革前,咱們家的宗室子弟拚勁不足,如今同寧王叔一樣有衝勁的,怕是為數不少。”
天子點頭。
這是自然的。
宗室繼承法改革前,按照血緣關係,爵位繼承是按部就班的,根本就不需要努力,可是現在,出身不好、再不努力的,繼承的爵位沒幾代就要沒了,代代都不爭氣的,不出五代,便隻剩下個宗室的名頭,爵位無望。
所以除了各藩如今除了世子,每位王子都有緊迫感,而世子,在大周律例的保護下,雖然被奪嫡的風險降到了最低,但是一眾兄弟都那麼努力,也由不得世子不爭氣。
當然,也有不需要那麼辛苦就能繼承爵位的,那就是獨子受封的世子,可是獨苗苗有時候要承擔的期望更多,高皇帝諸子中,除了因為煉丹而英年早逝的魯荒王,其餘的諸王要麼就是無子爵除的,要麼就是子嗣繁多的,目前為止,還真就沒有獨子受封世子的,因此諸王王府中的鬥爭也算是激烈。
眾人如此的有緊迫感,成為人才,當然不希望無用武之地。
高皇帝給自己的一眾子嗣規劃的路線是鎮守各地,然而除了高皇帝,哪個天子會不怕諸王有不臣之心呢?
目前除了四王,其餘宗室都是降爵襲封,雖然是經過了高皇帝的肯定、也是天家對未來宗室冗爵的一個處理措施,但是,這個基調一定,也能看出未來掌權者對宗室的既親近又防備的態度。
“朕此番興兵,你的皇叔們,出力不少。”
確實,這一回,天子興兵可不僅僅是自己統兵以及監視各地藩王那麼簡單,北地藩王有許多都接到了調令,並且隨行出征。
這也是宣武末年以來,朝廷少有的大規模兵馬調動中,藩王參與的層次最高的一戰。
“朕有意對諸藩多加恩賞,隻是不意朝廷此番竟有如此大的收獲。”
帖木兒帝國疆域龐大,若隻是其國內鬥,大周慮其國之遠,也不會有多少心思放在他們的疆域之上,可是誰讓帖木兒死得不是時候,光幕出得也太及時呢?
光幕出來的時候,帖木兒其實還沒有死,還強撐著身體又出來穩定軍心,可是之後帖木兒軍的調動就變得非常急切。
縱使帖木兒還活著,他們的軍心也穩定不了。
他的死期就是那一陣了,再打下去,明顯得不了好,又有光幕言其內部傾軋,更是讓其**心大亂。
如此一來,大周趁勢而去,收獲頗豐,帖木兒軍潰逃後,大周往西開拓疆土甚廣。
新得的疆域,自然要安排人駐守,天子好用勳貴不假,但是當時在場的寧王,卻自願請命移藩,再加上光幕言帖木兒死後子孫奪位——但那還是帖木兒家族內部的事,若是勳貴崛起,那就是改朝換代了——使得天子下令使諸王鎮守此地。
隻不過寧王畢竟隻是天子的弟弟,還是坐擁強兵,讓天子頗為忌憚的藩王,他再次重申自己的意向,也不可能讓天子一下子就下好決定。
是以天子令自己的次子漢王先率領一部分的兵馬鎮守此地——這也就意味著,除了頭一個主動申請移藩的寧王,在之後的決議中,真的要移藩的話,漢王也將會有一拚之力,而且天子更屬意誰,從這一點上便能看出來了——而後令諸王上京商量此事。
這件事並不僅僅代表著藩王移藩,還代表著朝廷的未來路線。
無論是宣武帝還是乾聖帝,原本的想法都是讓諸王固守中原之地,可是現在,明顯是要開這個口子了。
藩王分封於中原之外,怎麼封,給多少百姓,給多少護軍與大軍,這都是要考慮的事。
東胡人的汗國遍布各地,時至今日,依舊有初代東胡大汗的血脈在執掌一國,即便是帖木兒這樣的權臣篡逆,也要拉上黃金血脈的虎皮,並實行聯姻。
大周真的要實行此事,將藩王分封於外,確實是件好事。
甚至於,中原之內,也將會減少盤剝百姓的藩王,中原一旦有亂,天家也能逃往宗室封國。
可是,大周兵戈止息也才幾十年,藩王封往國外,手下無人,那便什麼都做不成。
移出去的百姓多了,大周內部便要缺人了!
更何況,那些地方原本的百姓該怎麼處理,這都是問題。
這些問題之後都得解決,而天子擇漢王,讓漢王有機會接觸到京營的一些兵馬,也是要考慮的問題。
這也是天子問祁元詢是否認為他有所偏頗的緣故。
但是這都是人之常情,祁元詢才不會看他父皇這表麵上愧疚的一問,就真的覺得天子是欠了他的。
一句話,天下還是乾聖帝的天下,老子給兒子東西,是天經地義的,就算是長子,也不能覺得這東西就該屬於自己,而認為自己受到了虧欠。:,,.,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