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雪蘭帶著一籃子的野菜回家了,這個時候的野菜可是純天然無汙染的。 回到家,陳慧芳正做著晚飯呢。 “媽,大伯家咋地了。” “還不是老三媳婦,一天天淨事兒,老三也不知道跑哪兒野去,自從分了家就沒影了。” 陳慧芳午做的燒茄子和韭菜炒雞蛋。家裡的糧食充足,陳慧芳對家人的吃並不吝嗇,她覺得食物就是用來吃的,反正家裡有那就讓家人吃的好一點,沒必要非要留著。 季文娟晚上才回來,季雪蘭現在每天基本上都是在家呆著。 九月份的時候,村子裡家家戶戶都開始秋收了,田裡雖然被蟲災糟蹋了不少,但還是打了些糧食。每家的地裡種的地瓜都大豐收了,少的也收了二百來斤,村子裡的人是不會餓死了。 季雪蘭家收了四五百斤。季雪蘭可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這麼多的地瓜,天天吃也吃不完呀。 秋收後的不幾天,就收到政策,要交糧,他們村子的狀況上麵的領導是知道的,所以並沒有給他們太大的指標,但還是把糧食交了一半。 季雪蘭看著一個個麵黃肌瘦的村民,實在於心不忍。 一個豔陽高照的秋日,季雪蘭叫上哥嫂孩子,往山腳的小溪哪兒走。 “大軍媳婦,你們這是乾啥去呀?” 一路上不時有同村的打招呼。 “去河套子看看,能不能抓兩條魚。” 王招娣按照季雪蘭告訴她的回答。 一路上他們的餓隊伍越來越壯大。到了河邊,男人和孩子們都下了水,水很清,到大人的膝蓋上麵,一條魚也沒有。 季雪蘭偷偷的把藏好的魚都放了出來,這都是在空間裡養了一夏天的魚,大大小小。 “魚,好大的魚。”季小海的尖叫聲讓其他人都躥了過來。 魚一條一條的湧了上來。大家拿著衣服兜,岸上家裡的人接。幾個不能下水的老人趕緊回村子裡叫人去。 忙活了一小天兒,魚捉的差不多了,大的大,小的小,家家戶戶都捉了十多條。 季鐵柱和季文娟也下了水,陳慧芳和季雪蘭在岸上。他們家人少,隻捉了六七條,還有兩條小的。 彆人家的魚都帶回去醃了鹹魚,還有的曬了魚乾。陳慧芳本來也想醃兩條的,被季雪蘭拒絕了。 “媽,彆醃了,一點兒都不好吃,就這麼幾條都吃了得了。”季雪蘭可一點兒也不喜歡那個鹹魚乾,空間裡還有很多魚呢。 “行,那咱們就都燉上。” 陳慧芳一下子燉了兩條,用盆子養上一條,再送兩條給季文娟的婆家,剩下的一條最大的準備做魚丸。 大鐵鍋燉的魚,鍋邊還貼了苞米麵的餅子,燉的湯都白了,陳慧芳才撈出來。 一家四口吃的津津有味兒,季鐵柱必然要喝一盅。 晚上季文娟和季雪蘭躺在被窩裡算計著他們的這攤子帳。 “等落雪了咱們就得把喘氣兒的都處理一下了。”季雪蘭說的喘氣兒的就是養的雞和豬。 “先把雞處理一部分,豬還是留一段時間吧。看今年這情況,周邊各鎮都不好,等一等一定能賣個好價。” “也行。” 第二天一早,季雪蘭早早的收拾好,帶了些糧食和陳慧芳出門了。這次就是去山上看看空間裡的糧食是不是能收了。 陳慧芳第一次來,看見眼前這一大片的糧食作物目瞪口呆。 “蘭子,你這膽子也太大了,這麼老大一片,讓人發現咋整。”陳慧芳還沉浸在震驚中。 “媽,不會的,旁邊的樹都長的老高了,外麵看不見。林子這麼深,這些年也沒人敢進來。” 季雪蘭之所以這麼說是有根據的。五年前,村子裡的人和鄰村的人一起往林子深處走,被黑瞎子舔了,進來十多個人,就出來倆,一個腿折了,一個臉沒了。腿折的那個還是季鐵柱給接的。季鐵柱會接骨,這幾年沒人敢上山了,接骨的也沒有了。 “彆拖了,省的夜長夢多。”陳慧芳拿起鐮刀就奔著稻子那兒去了。 季雪蘭真的佩服自己老娘的能乾勁兒,不到一上午,稻穀都割完了,下午的時間兩個人就先把割腕的稻穀都脫粒,這樣方便攜帶。 晚上季文娟回到家,不見母親和妹妹,就知道她們倆還在山上,換了身衣服也來了。 娘仨兒直到傍晚才回家。 “我明天休息,咱們上山把剩下的收拾完得了。”季文娟一邊洗臉一邊說著。 “明天一天我覺得夠嗆。”季雪蘭說到。 今天她們倆才把稻穀都收拾完,隻是脫粒兒了,又沒脫殼,苞米不一樣,棒子太占地方了,得打了粒,帶回來。 “乾不完再說。” 季雪蘭已經累的不想說啥了,晚飯都沒吃倒炕上就睡了。夢裡都是和稻子乾仗。 即使收拾完苞米,還有二畝地的白菜蘿卜呢,想想都累。 第二天一早,一家四口全體出動,季鐵柱還借來了牛車,說是去老丈人家,晚上帶回來東西也省的碰見同村的起疑。 車上拉著一個小的手搖式打粒機,季文娟用背簍扣上了,誰也看不見。 到了空間,陳慧芳簡單的分了工,季鐵柱和季文娟去扒苞米,她就負責脫粒,季雪蘭就在一旁打打零兒就行。 三個重要的勞動力果然不一樣,一上午就把苞米都扒完了,下午三個人輪著用機器,沒有機器的就手動。到了晚上的時候緊趕慢趕總算是貪著黑把糧食收完。目測有一五百多斤的苞米,稻穀有兩千斤的樣子,稻穀要是脫完殼細糧應該會少一些。季文娟和季鐵柱收苞米收的並不細,地裡還有不少,收之前季雪蘭就告訴他們過一陣兒要讓大伯家來善後。 這麼多的糧也得拉幾次才能運回家裡,運糧這個工作就交給季文娟和季鐵柱了,季雪蘭和陳慧芳到家就開始準備晚飯了。 第二趟的時候,剛裝上糧走了不遠,季鐵柱借著明亮的月光發現草叢中紅紅的小果子,憑借他對這座山的熟悉,他心裡應該知道那是什麼。下去走進一看,果然不出所料,上好的參,季文娟也過來幫忙, 季鐵柱是一個活的比較講究的人,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人找他看病了,但他還是會把用的東西隨身帶著的,比如采藥時用的鏟子,他的是一個便攜式的像小刀一樣的,能伸縮成刀和勺叉子。從左手腕改下紅繩拴在莖上,然後就拿起小勺輕輕的挖。 半個小時才把它挖了出來,看樣子有個八九十年了。季鐵柱又扒了扒旁邊的草叢,又發現了四五根黃芪,都帶回去。這一趟真是賺到了。 這些糧食運了五六趟,直到天蒙蒙亮,才都運了回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