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世紀,島國社會到了彌生時代後期,生產力有了極大的發展,剩餘產品的出現必然導致社會出現了階級,階級催生國家。
於是狹長的列島上出現了一係列彈丸小國,有“百餘國”之眾,這些彈丸小國曾經爭相向漢武帝在朝鮮半島設立的樂浪郡朝貢,所以有幸沒有完全埋沒在曆史的塵埃。
畢竟,島國本土日本書紀等史書,大多基本隻能當神話故事看,沒有什麼史料價值。
公元2世紀與3世紀之間,華夏正處在東漢衰敗而三國鼎立時期,整個神州大地一個字形容就是:亂。
而此時的島國列島也過猶不及,“百餘國”互相攻伐,由一堆小彈丸,逐漸凝合成三十多個大彈丸,即“三十許國”。
島國人向來熱衷於三國這段曆史,卻不曾想自己也曾在這片曆史大劇的外圍留下自己的一筆,三國誌倭人傳中記載:“倭國大亂,更相攻伐。”
隔海相望的中國史官,記錄也僅限於這樣的隻言片語,其實就算是親曆現場,看慣了魏蜀吳動輒幾十萬兵力的戰役,恐怕對這種鄉村械鬥級彆的場麵也懶得多下筆墨吧!
而在此世之中,雖然沒有三十多國的混亂,但織田信長、上杉謙信、武田信玄、毛利元就等十數股勢力的爭奪卻更加激勵。一介彈丸之地,但相互之間的爭鬥竟與大漢有的一拚。
不過,戰爭的同時卻也是社會進步的催化劑,特彆是麵對落後的島國,尤其是織田信長這些勉強可以稱一聲諸侯的諸侯在支言片語中得到一些大漢的情況之後。
在東漢至三國時期,倭國人的生活狀態基本還停留於較為初級的階段。如果匹配時代的概念,當時日本還沒有脫離“木器時代”或“石器時代”,剛剛出現鐵器但卻並不普及。
織田信長這些人多多少少也可以勉強稱上一句人傑,在了解到大漢的一些情況後,自解是要對此做出一些改善的。至少,現在的倭國在武器上已經跨出了相當大的一步。
織田信長等係統平衡出的人物,多有野心勃勃之輩,相互之間誰也不肯服從於誰,相互內耗之下錢糧損耗嚴重。
此前的多年裡,織田信長等大名曾令人扮作海盜四方劫掠,便有沿海漢人曾遭受毒手。而這些人中,卻有部分工匠存在。利用這些工匠,再加上係統平衡出的人才,讓倭國的造般水平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在如今錢糧損耗嚴重的情況下,織田信長就將小主意打到了大漢的身上。在織田信長對於大漢為數不多的印象中,作為天朝上國的大漢可是一個遍地黃金的國度。他們隨意“拿”上一點,便足以他們數年之用。
而且,根據支言片語傳來的消息顯示,這個時候的大漢,其內部之間同樣亂成了一片,各路諸侯你爭我奪,相互之間肆意攻伐。
因此,在織田信長看來,這個時候確實是他們動手的好機會。大漢內部各路諸侯相互攻伐之下,他們撈上一筆就走的話,想必對方也不見得有心思會搭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