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股的重要性在跑步裡麵有多大?
在後世的時間段裡麵,已經證明了一點,屁股,才是短跑的核心動力之一。
而現在我國還在用“腿”跑。
什麼叫做用腿跑呢?
我國的短跑理論,過分強調一個觀點,那就是“大腿抬高,後蹬要充分”。
這就是“用腿跑”。
甚至現在還有一種比較奇葩的“高重心”理論,認為眼下國內臀部肌肉太發達,會影響運動員的“高重心”。因此眼下我國很多運動員,根本不敢太過於鍛煉臀部肌肉和力量。
這個問題甚至在2013年的《田徑》上都有所提及。
而事實上我國有人看到了這個弊端和錯誤嗎?
當然有,1984年我國的李澄之就曾經在研究米國的短跑運動員和我國的短跑運動員兩者比較時,發現了許多問題。比如米國運動員的在支撐階段,支撐膝關節有明顯的屈曲動作。
膝角明顯比中國運動員小。
膝蓋角度在蹬伸過程中的變化,又明顯比中國短跑運動員要大。
而且他還算出了一個初步的數據,米國短跑運動員的著地膝角平均為149.4度,我國的短跑運動員著地膝角平均為152.1度。蹬伸開始時,米國運動員為134.2度,其膝角變化為10.2度。我國的相應數據則大致為149.1度,膝角變化為3度。
米國運動員蹬地角度平均為56.6度,中國運動員蹬地角度為67.7度。
當時他就認為,造成這個差異的最關鍵問題,在臀部肌肉。
因為強大的臀部肌肉可以讓力量的轉送,更加強大。
可惜,這樣一個84年就被提出的東西,國內並沒有掀起多少波瀾,還是後來全麵推廣新技術後,才被人發現。原來,人家發現的東西,我們也早早就發現了,並不是所謂的,真的落後人家幾十年沒人觀察到。
如果再計算到解剖學,生物運動學,都還有更多的東西可以說。
這都在告訴我們一個問題。
我們不管是能力,觀察力,智商,或者是革新想法,從來都不比彆人差。
差的是,沒有真正把這些人個重視起來,“頑固守舊”的勢力,依然處於最主流的位置,導致這些真正的“革新派”,反倒是成為了“異端”和“少數”,最終成果也隻能是石沉大海,僅僅變成了書籍或者是資料上的一頁“廢紙”。
就算是外行人,肯定也能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
那即是我國的短跑運動在這個時間段,屁股都是“扁平”為主,而國外的歐美短跑運動員,有一個說一個,幾乎全都是“翹臀”“大屁股”。
為什麼會這樣,看一個深入研究的話題——
健康和運動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拉夫堡校區的國家運動與運動醫學中心使用了磁共振成像(MRI)掃描儀,以測量42名男性中23條下半身肌肉的大。其中5名短跑運動員,26名“次精英”運動員,和11名未經訓練的人員。短跑運動員平均個人最佳成績9.99秒。
這項與英國田徑運動合作的研究特彆獨特,因為它使用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大,更快的短跑運動員,並且對肌肉的解剖結構進行了更嚴格的測量”。
研究小組發現。
儘管頂級短跑運動員通常肌肉發達,但他們的肌肉卻有非常特殊的規律——精英組的某些肌肉遠比未經訓練的男子大,同時也比亞短跑運動員大。
例如,髖部伸肌也就是所謂的延伸髖關節的肌肉群,其差異大小為32%。然而,其他肌肉群,例如足底屈肌即小腿肌肉,在精英和亞精英短跑運動員中大小相似。如果當查看單個肌肉,臀大肌及其大小被認為是實現快速運動的關鍵。
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麵的數據才是關鍵中的關鍵。
在所有短跑運動員(精英和亞精英)中,表現各有不同。
範圍從9.91到11.25秒。
研究人員發現,這種表現差異的44%是由臀大肌的大小引起的,精英短跑運動員的肌肉比次精英短跑運動員大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