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人有相似(1 / 2)

() 對此明宣倒是有異議,因為需要考核的科目並不少,建元帝也不清楚學員們的水平,若是難度太高,考核就沒用處了。

故而明宣又特意找興致勃勃的祖父,把學院夫子們編寫用的第一年的教材交給了建元帝,要求建元帝從這個難度出題。

這可把建元帝難住了,因為學子們學習的東西太雜了,而且還要規定難度適中,可不容易。更重要的是建元帝已經答應了太子的請求,也不好退縮,故而隻能苦哈哈的想辦法。

想了諸多辦法解決此事的建元帝,直接還是決定讓屬下背鍋,建元帝知道自己很多方麵真的沒有這個能力,那又何必執意自己做呢?這治理天下,講究的是人儘其才,各儘其職。

建元帝想了想,不由承認,自己當初還是想的太簡單了,所以建元帝決定,還是聽從明宣的意見,莫要為了麵子,耽擱學子們的學業。

對於建元帝的識時務,其他人包括明宣都很滿意。不過麵上對建元帝的恭維和尊敬也是真的,這點不容置疑。

所以明宣決定,還是讓熟悉學子們進度的夫子布置考題,而後讓祖父建元帝最終把關,做為名義上的出題人。也是一舉兩得。

對於這個結果,或許有人覺得還不是和一開始的結果一樣,好似折騰了一圈以後,父王請祖父出題的事情反倒成了無用之功。

但實際上,隻有明宣和太子才明白,有些事情,是需要一個名義的,隻要私底下換個說法,就能與之前有天差地彆的境地。

如今還不是皇帝的太子,正是不能直接行事,才隻能這麼迂回的作為。

明宣對這些看似消耗了無用功的行為也有些厭倦,隻覺得做事實在不容易,但也理解父王的苦衷。

明宣也更知道,對於學員的學子們,祖父的名頭反而是個很好用的幌子,有了這件事做保證,他們的未來也多了很多的保障。至少能讓某些人不敢輕易的打求知學院的主意。

......

求知學院作為一個有不少學子的學院,在入學之際便受人關注,也擁有更多的資源。

這點隻從求知學院流出的第一學年的教材中,便可窺見一二,更彆說其中為眾學子上課的,即使不是朝廷大佬,但也都有其一技之長,論師資力量,足以讓眾人驚歎。能讓所有學院都自慚形穢。

第一學年的期末考核,明麵上隻是一個學院裡普普通通的考試,可卻是足足動用了諾大的資源為這場考試保駕護航!

在不知情的外人眼裡,絲毫不知期末考核的試題是有多少大佬們的注視下成型的,但也有許多人知道此事,隻恨不得以前沒有督促自己家的紈絝子弟,誰都知道,此次不管誰脫穎而出,又是一個登天捷徑。

當然為了以防萬一,明宣特意讓人注意著學院的情況,明宣不想認為自己學院的學子們為了這一場考核,會成為一個所謂的卑劣小人,而對同窗下手。

但明宣也不得不承認一句話,利益足夠大的時候,會鋌而走險的人隻會更多,在那些消息靈通的人家看來若是用些卑劣手段,把自家子弟的名次提高,或者說擠下那些沒有家世背景卻才華橫溢的學子們,不讓他們上榜,被人注意到。

這種情況不是有可能發生,而是幾乎一定會發生的。

不過作為太孫,明宣卻不能允許有這種事情出現。明宣甚至動用了各種方法防備此事,更甚者直接**裸的提醒學員的眾人們,學員考核不允許出現任何弄虛作假的成分,一經發現,就失去學籍,開除處理。

當然即使是科舉考試也有人抱著僥幸心態,不顧科舉作弊一旦被發現,就會被罰不能再參加科舉的嚴苛規定,甚至嚴重的,會被入獄流放。也攔不住前赴後繼的人們,試圖走捷徑一步登天。

對此事憂心忡忡的明宣,到底沒煩心多久,學會偷懶以後,後來直接把此事交給了父王處理去了。

......

而明宣也同樣在學院裡開始了與眾人一起緊張讀書的時光。

論理明宣本身並不擔心成績會有多差,但作為太孫,明宣也是有自己的包袱存在的,即使不一定拿到第一,可也不願輸給大多數人。

而在明宣安靜讀書的這段時間裡,宮中的太子卻是十分忙碌。

不僅是黃河水災的後續,其中大概是朝廷曆年的積累和餘威,賑災的事情在有條不紊的進行,那些流民也都被安撫了下來。這次水災的情況倒是比預估的還要好一些。

但是據太子派去調查此事的人回來說,其實這場水災也暴露了很多問題,有些積弊已久的問題眼下也根本不好解決。

更甚者,因為這場水災,證明了其實地方官府其中到底有多少疏漏。隻是礙於各種原因,與誰都不想鬨大的心態,竟是無人想該如何防微杜漸,隻在為保住他們的官帽子而努力。

對此,太子雖覺得諷刺,但也知道這個情況在預料內,沒有多麼意外。

太子也並非什麼都沒做,但他知道眼下不管是誰,都不允許他鬨大。事關朝廷大局,早早安定人心才是正理,以防被民間那些所謂的白蓮教之類的抓住時機,煽動百姓造反,那時才是真的天下大亂。

故而太子也隻是吩咐手下人查清真相,看看究竟是誰玩忽職守貪贓枉法,以後再行秋後算賬。

專注黃河水災之事的太子,險些沒想起來這些人是頂著什麼名義跟隨欽差一起過去的。

隻是負責調查此事的人是太子的心腹,想到自己在當地聽到的那些消息,猶豫了一會兒,還是直接對太子說了出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